足跡小劇場演書節|第二屆 《「演繹寂然」青年演書新作展》
三位青年劇場創作人,從本土小說家寂然作品出發,編導三部劇場新作
在文字與劇場之間,選擇實驗
——寫在《演繹寂然》之前
莫兆忠
讀很多寂然小說的那些年,澳門總是讓人很不耐煩,那時沒有分秒給你投放資訊炸彈的網絡,即使電腦也不見得人人家裡都有一部,找我,請透過傳呼台留言,我會用大學書店旁的投幣電話覆機。
可是,這不代表我們這一代年青人不會為澳門的封閉而不耐煩,即使只有電視機,只有遲了幾年才讀得到外面世界的書,這就夠讓我們覺得自己落後於人,而且正因為這些書的過時,讓我們更覺得澳門趕不上世界。
那些年,澳門每年大概有不足三十個戲劇演出,一半以上是學生比賽、老人匯演,而大陸和海外其他地方劇團來演出,一年最多有一到兩次,是大件事了;有些在職的戲劇愛好者經常要跑到香港看戲像打營養針,而我還是學生,花不起那壓多錢,於是只有讀書,蹺課也要躲在圓書館讀些發表過百年,但在澳門不曾演出過的西方現代主義劇本。可是劇場终究是一門综合藝術,沒有現場的呈現,單從文字想像確實有點困難。幸好那時教「現當代文學」的鄭煒明老師一整個學期就是給我們開書單,讀的是中國現當代詩、實驗小說、大陸「探索劇」等;文學世界比較單純,文字就是它的媒介,在這門課裡我讀到當時在澳門劇場無法想像的新視野,那些敘事方式上的可能性,那些文體之間的跨越,當然,這有就是創作與社會现實對話的可能性。
「澳門故事」可以這樣說!
然後在老師與幾個學長學姊合辦的文學刊物《蜉蝣體》裡,我首次讀到寂然的小說。《蜉蝣體》第五期,一次過刊登了寂然兩部短篇小說《天使之死》、《回力球》。《回力球》對記憶、日期,有著強烈的不確定感,「作者」毫不掩飾其主體性,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重覆敍述同一個故事,作者的出面干擾,改變了讀者傳統的閱讀方式,大大提高了讀者閱讀時的參與性⋯⋯課堂裡早就在王蒙、馬原、殘雪這些中國當代小說家那裡見識過很不一樣的說故事方法,但寂然畢竟是同時代長大的澳門仔,寫出來的就是我熟悉不過的澳門人澳門事,又對了!「澳門故事」可以這樣說!
在足跡小劇場演書節的開幕活動《一夜,寂然》裡,寂然談到他當年寫這些小說的兩個重點:首先是「嘗試新的手法」,關於這點林玉鳳在〈寂然小說敍事角度淺論〉一文中,就提到「對寂然來說,傳統小說的一板一眼紋述方式讓他感到不耐煩,因為『澳門的小說作者很少能在創作手法方面動腦筋』而令『澳門小說的主流仍是傳統手法』,同樣讓他不耐煩」;另外,「寫出時代精神」,也是寂然當時的想法,他說當年的澳門小說不是完全沒有人嘗試新的寫作手法,只是小說的内容真正反映澳門現實的不多。於是,用非主流的方法來反映當下的澳門,成為當時寂然受到年青讀者歡迎的重要原因,也換句話說,他這些小說是因為對「手法」和「內容」的不耐煩而生成的。精彩的是,在這些小說中極少宣諸於口的抗議,都是邊緣少年、感性但無所作為的警察、寫不出好作品的小說家又或不斷吃香蕉班戟來逗女友歡心的痴心少男,是小人物面對不耐煩的社會環境下的無力感,從這點來看,即使今天澳門己不再封閉,看起來好像不再遲緩,但那種從形式到内容的「不耐煩」彷彿依然存在。
小說劇場的單打獨鬥
我常常覺得寂然的故事比較適合拍成電影或在小劇場裡演出,那種身體與空間的關係——通常在房間、辦公室或漆黑的橫街窄巷裡發生,生活裡的窒息感——寫不出來的小說、無法實錢的理想、來及不完成的差事等,在大舞台裡不那麼容易表達,而且小劇場作品,大都是充滿「不耐煩」的氣氛,裡面總是對那些一成不變的主流模式「不耐煩」,外面的又「不耐煩」這黑盒子裡究竟搞什麼鬼?
這次在「演書節」裡演出的三部小劇場分別改編自《月黑風高》、《香蕉班戟的夏天》和《創作的過程⋯⋯》三部寂然小說,每部都是單打獨鬥,一個人自創自演。如果寂然小說常常有層出不窮的敍事角度,那麼在劇場演繹上。則需要在劇場元素(身體、語言、空間、物質等),以及讓觀眾參與故事的方式等多下一點功夫。從三個創作的綵排情況看來,寂然小說的敍事風格,對這幾個年青創作的最大影響,主要呈現於演出媒介的運用,一般在劇場裡用來「說政事」的媒介,都在這次演出上有不同程度的顛覆:非語言的演擇、聲音的特別處理,以及打破觀演關係的空間設置等都是這次三位青年創作人的嘗試。但看來還要進一步加強的是這三個原本寫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文學作品,現在三位八◯後的劇場青年,究竟可以怎樣在「創作手法方面動腦筋」之餘,在內容上帶出「時代精神」?
《在。漆黑之後》 ▎原著:《月黑風高》 ▎
編/導/演:張楚誠
這夜,月黑風高。
我是一名作家,正獨自在房間中思考著我的最新小說。
或者我應把這夜發生的事情放在我的小說中。
然而,這一切對我來說‧‧‧
《香蕉班戟的夏日狂演集》 ▎原著:《香蕉班戟的夏天》 ▎
編/導/演:黃玉君
那是一個在水吧不停洗杯的女孩的故事
那是一個香蕉班戟的夏天的故事
那是一個被蜥蜴傷害的故事
這似乎是三個故事,卻更似乎是一個故弄玄虛的故事。
《In process of ……》 ▎原著:《創作的過程》 ▎
編/導/演:劉雅雯
有些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有些則可有可無。
我不懂得說故事。
這不會是一個故事。
你也不會看到一齣所謂「戲劇」的故事。
這是一種意念、一種不滿、
一種碎碎念、一種不斷在⋯⋯過程中。
寂然
澳門小說家、專欄作家,曾出版小說集《一對一》(合集)、《月黑風高》、《雙十年華》(合集)、《撫摸》及《救命》等。作品多次獲澳門文學獎。小說《月黑風高》曾被改編為舞台劇《月黑風高變蟲記》於澳門文化中心演出;短篇小說《誰將他放逐在這裡》被改篇成錄像短片《理。我》,並獲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團推薦獎。
《演繹寂然》演職員名單
製作統籌:盧頌寧
技術總監/燈光設計:杜國康
技術助理:文舒琪、馮鎮業
劇照攝影:文舒琪、杜國康、余詠芝
第二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
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以「書/閱讀」為主題,鼓勵劇場創作人從結實豐富的文學作品裡發掘素材與靈感,跨越藝術創作的界線進行劇場實驗。「第二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分為本土作家系列、青年演書新作展及精選海外演出三部分,《一夜,寂然》之後,幾位年青劇場愛好者將在「青年演書新作展」中以寂然小說文本為核心,發表多部風格不同的劇場新作,「精選海外演出」將邀請到台灣對・面劇坊的姚尚德來澳演出其單人形體劇場《血肉》,展現澳門小劇場少有的震撼力及人文關懷。
策劃:莫兆忠
製作統籌:盧頌寧
行政統籌:余詠芝
技術總監:杜國康
場地管理:劉雅雯
宣傳:黃玉君、莫兆忠
鳴謝
寂然、吳思鋒、姚尚德
牛房倉庫、拍板視覺藝術團
邊度有書、窮空間、澳門日報
新生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