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的告別 ── 第十五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
編織城市的影子,頃刻悠長
4.1㈡TUE~3㈣THU / 4.5㈥SAT / 19:00, 20:30
4.6㈰SUN / 19:00
澳門紐曼樞機藝文館:得勝斜路55號
主辦:足跡
如此時代。時間換取空間,資訊替代感知,遠方的資訊分秒可得,親身經歷的生活細節卻愈見模糊⋯⋯
「演書節」十五週年之際,從城市中的「陌生人」出發,重新製作兩部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創劇場作品《影的告別》和《水藍拾記》,演繹個人軌跡,撿拾城市倒影,重建「附近」。
「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於二〇一〇年首次舉辦,每年以不同主題、不同型態探索閱讀與劇場之間的種種可能。
注意事項
年齡限制:未滿13歲不宜觀看
演出時長:約5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演出語言:以肢體、裝置、光影語言為主,含極少量廣東話、葡語、國語(不設字幕)
演出特色:演出期間觀眾需在演出場地中移動,建議穿著輕便服裝
服裝顏色建議:黑、灰

第十五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影的告別》
有人的地方就有傳說。
有風的地方就有故事。
據說每當人半睡半醒的時候,就會在路邊、圍牆後、樓梯底、樹蔭旁、天橋下看見「編織婆」。

編織婆總是在人們半睡半醒的時候觀察著影的動線、形態、色彩、故事,在路邊、圍牆後、樓梯底、樹蔭旁、天橋下,收集被遺下的影子。做什麼呢?一針一線,一上一下⋯⋯
雖然這個城市還是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認識編織婆,可是她卻在編織著一幅城市的抒情史。
《影的告別》以二〇〇九年為起點,從一抹舊區夕陽記憶開始,帶著影子去旅行。二〇〇九年,創作人盧頌寧以影為觀察對象,探索今日的城市環境中光、影和身體之間的關係與變化。先後於澳門、台灣及廣州的黑盒劇場、畫廊和老村屋等不同城市和空間中演出,每次按不同的演出空間進行重新組合、編排演出結構和內容。

《影的告別 》演出小檔案
二〇〇九.六.二七~二八
澳門.窮空間
團隊:盧頌寧、莫兆忠、林俊熠、郭子莖、陳安琪、杜國康、馮鎮業、王婉婷、黃愛國



二〇〇九.八.二一~二二
台灣花蓮.心關係工房
主辦: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團隊:盧頌寧、莫兆忠、郭子莖、杜國康、潘淑盈



二〇〇九.十一.二一~二二
廣州.小洲村.簡haus
S/low 澳門.小洲生活藝術節
主辦:石頭公社
團隊:盧頌寧、莫兆忠、林俊熠、郭子莖、余詠芝


葉影的故事
那個還未上幼稚園的女孩子,跟媽媽去公園玩,愛上拾樹葉。那時還是夏末,落葉不多,拾到幾張,尤其是大塊的,就十分開心,由入口開始,蹦跳向前,手上的樹葉蒲扇般搖動。
走到園中,在長椅坐下,飲水,媽媽替她抹汗,休息夠了,又蹦跳踏跑,追逐,不是飄飛著地的樹葉,是地上的葉影。蹲下,認真地拈起⋯⋯什麼,拈不起的,再試再試,沒拈起什麼的小手,拉近眼前,看看,什麼也看不見,再嘗試拈起,葉影,舉高,好像只要被太陽照射,葉影就會在手上現身。媽媽笑起來,女孩跑到媽媽身邊,牙牙訴說,以舞蹈之姿,媽媽低語,是影子呀。
女孩抬頭看著媽媽,若有所思,媽媽抱她入懷,輕聲唸誦,影子呀葉子,葉子呀影子,如搖籃曲般唱著。玩得累了的女孩入睡,媽媽看著樹影漸漸隱去,到女孩醒來,媽媽說,回家了,你看,葉子都回家了。媽媽指指再沒影子的地面,再指指樹蓋,女孩只是張開眼睛,媽媽抱著她站起,說著,葉子都回家了,開步前行。
雄仔叔叔.二〇二四.六.一八
雄仔叔叔(阮志雄)
故事創作

故事人,也寫詩。
1994 年創辦〈慢慢走故事坊〉,自始成為工匠,專門製造想像的真實。早年主要走訪幼兒學校,跟孩子、老師、家長在故事裏一起長大,維持童稚。近年多了跟不同年齡、階層、身心狀況的參與者上路,在新的情景中體會未知,遊蕩遇上新的冒險與自由。他曾出版過繪本、故事集、詩集、教育文集。

導演的話
2009年,覺得影子在告別,
2025年,要學習向影子告別。

盧頌寧 2025.3.8
盧頌寧
導演、演出

澳門資深編舞、劇場動作指導、偶劇創作、劇場製作及獨立手作人。七歲開始接受各種舞蹈訓練。九十年代開始發表多部編舞作品,並到倫敦拉邦舞蹈中心研習舞蹈及動作,二〇〇一年在澳門創辦表演藝術團體足跡 Step Out。
單人表演《影的告別》、《境.遇》、《合照》、《圈圈》及《題目待定》等先後於澳門、廣州、台灣等地戲劇節及藝術節中演出,手感戲偶結合細緻、靈動的肢體語言,尤善於書店、咖啡廳、老房子等非劇場空間中展演。其中《題目待定》及《境.遇》先後製作成錄像短片。
多年來小寧亦創作及執導多部兒童舞劇及偶劇,包括《1、2、3牛脾氣》、《小盒子大秘密》、《石頭雨》、《找記憶》、《當我吃杯麪的時候》、《等冬冬》、《一分鐘朋友》、《圈圈》、《秘密夢森林》等。近年編舞及動作指導作品包括《大世界娛樂場》(I及II)、《長衫詞》、《咖哩骨遊記》、《詞話人間》及《藍色時分》等。
導演作品《蘩漪4.48》於第十二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演出。







創作手稿︰盧頌寧
團隊
導演:盧頌寧
演出/編舞:劉嘉虹、王桂敏、盧頌寧
故事創作:雄仔叔叔、莫兆忠、盧頌寧、劉嘉虹
故事聲演:林偉彤、梁建婷、劉嘉虹、莫兆忠、周曉冰、劉怡君
技術統籌、燈光設計:杜國康
裝置設計:黃詠思
原創音樂:黃思農
音響設計:李榮杰
造型設計:梁建婷
戲劇文學指導/音效編排:莫兆忠
執行舞台監督:陳柏曦
平面設計:鄭志偉@心聲好悶
宣傳及演出攝影︰李佩禎
演出錄製:黃敬騰@敘事影像
監製及排練攝影:鄭冬
前台主任:黃玉君
演職員簡介
劉嘉虹
編舞、演出

舞者,編舞及運動康復導師。
關注舞者及運動員之康復訓練,追求以最自然的身體動能來表現舞蹈美學。
擅長現代舞及舞蹈即興,2006起於澳門演藝學院舞蹈學校修讀現代舞三年制課程及接觸即興進階班畢業。活躍於劇場表演,與多個本地及國外藝團合作,分別於德國、葡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內地等地作交流演出。曾參演藝術家 Guy Nader | Maria Camps、Anton Lachky、梅田宏明、梅卓燕、邢亮等之舞作。2013年開始舞蹈創作之工作,為戲劇、環境劇場、高蹺表演等編舞,近年專注於多媒體舞蹈創作,嘗試於影像與肢體表演之間探索另類的舞蹈話語;編創作品包括多媒體舞蹈劇場《在/不在》、聲音╳影像╳身體裝置展覽《1991》、舞蹈《About Gray》、《One step at a time》等。
王桂敏
編舞、演出

獨立編舞、舞者、演員。曾赴意大利、德國、韓國、馬來西亞、上海和廣州等地進行舞蹈學習及演出。通過與不同舞蹈家工作,學習不同舞動方法的同時,深化自己在創作上的思考及方法。
近年參演作品:工聯《採青》、詩篇舞集《如此而已》、卓劇場《流瑩》、《夢迴濤聲》、一戲一格《童謠無忌》、英姿舞園《遠行。在腳邊》、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舞.渡.海》等。
莫兆忠
策劃、戲劇文學指導、故事創作、音效編排、聲演

澳門劇場編導、評論人、活動策劃。《劇場.閱讀》季刊及《評地》網站編輯。近年編導作品包括《咖哩骨遊記2024.自助遊》、《隨身誌》、《藍色時分》、《詞話人間》等。
林偉彤
聲演

出身於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訓練班。1994—98年間曾任香港中英劇團全職演員。以往多年參與澳門藝術節、澳門藝穗節及華文戲劇節多個演出劇目。2012年參與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演出首個個人獨腳戲《水藍拾記》。近年參與足各藝術社主辦的讀劇演出《兩名女子、一名男子與一鍋蕃茄薯仔湯》。第十三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隨身誌》、第十四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咖哩骨遊記2024.自助遊》聲演演員。 曾參演澳門電影《青洲山上》及《來世還作人》。
梁建婷
造型設計、聲演

澳門人,氹仔長大。劇場、電影演員及戲劇導師。
劇場演出作品逾八十部,從本土原創作品、西方戲劇經典到跨媒介實驗均有涉獵。近年開始嘗試參與導演、表演指導、造型設計及劇場行政工作。導演作品包括《咖哩骨遊記.特種兵攻略》、《創傷》、《車水馬龍》、《尋尋覓覓》、《的哥》等,2023年為「第十三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錄像偶劇《境.遇》擔任執行導演。
梁建婷近年亦先後為澳門多間學校、社服機構及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任教兒童及青少年戲劇課程。2016年開始學習廣東南音說唱,期望探索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
周曉冰
聲演

一個比較E的I人,雙魚座,愛吃甜食,喜歡煮飯,畫畫,話劇。演出作品包括《尋尋覓覓》、《車水馬龍》、《創傷》、《童言無忌》及《咖哩骨遊記.特種兵攻略》等。
劉怡君
聲演

抽象代言人,有社交牛B症,和我做朋友,一回生二回熟,網路衝浪第一人,有點小個性在身上,愛拍照打卡,喜歡旅遊、買靚靚衣服打扮自己,特長演戲、跳舞。演出作品包括《尋尋覓覓》、《車水馬龍》、《創傷》、《童言無忌》、《隨身誌》及《咖哩骨遊記.特種兵攻略》等。
杜國康
燈光設計、技術統籌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自由劇場工作者,主要以燈光設計為主。2015年以焦點舞團《雙分子》獲選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學生館作品,燈光設計作品涵括戲劇、舞蹈、音樂劇、歌劇等。
近年重要作品有:兄弟班藝術會《第十二夜》、《天上人渣》、《北緯22˚咖啡店》,友人創作《好人不義》,卓劇場《流瑩》、《病歷編號:XXXX》、《快樂共和國1.0》 、《夢迴濤聲》 ,自家劇場《名園茶聚.遠舶之城》,曉角劇社《捉迷藏》、《枕頭人》,足跡《咖哩骨遊記.特種兵攻略》、《藍色時分》、《嘉路士一世》,一戲一格《不道德的審判》,小城實驗劇團《極樂三和》、《走開,不跟你玩了》,夢劇社《海王星》、《游泳池(冇水)》,第三十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香山夢梅》,戲劇農莊《心洞》等。
黃詠思
裝置設計、宣傳主任

前文化版記者及編輯,現為全職展覽打雜、自由文字工作者、策展人、劇評人,閒時做刺繡,畫插畫。最近涉足劇場,佈景設計作品有《咖哩骨遊記 ‧ 特種兵攻略》。
黃思農
原創音樂

劇場、當代藝術、聲響與音樂的跨域創作者,2002年創立再拒劇團、集結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以劇場作為各種公共議題的對話平台,實驗跨域集體創作的詩劇、多媒體劇場及環境劇場。
2016年起於台北、澳門、柏林等地,發展結合實存地景與虛構文本的「漫遊者劇場」,並參與2019年亞洲雙年展。近年其編導作品關注創傷與抵抗的記憶,《感傷之旅》發想自藝術圈#metoo事件,《明白歌》以民間歌謠講述台灣白色恐怖歷史。2023年發表以運動創傷及思覺失調議題為主題的近未來作品《神諭之時》。
李榮杰
音響設計

活躍劇場廿多年,曾為《北緯22˚咖啡店》、《三勇者》等擔任音響設計。
陳柏曦
執行舞台監督

曾參與多套舞台劇製作,擔任不同職位。亦曾在澳門、香港及內地多地參與演出及活動製作。
近期參與製作:澳門濠江舞蹈團《星辰大海·冼星海》(內地巡演)、戲劇農莊《傳說·三勇者》(廣州站),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小城風光》、《我們的角色扮演遊戲》,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喂⋯他不在》(佛山及深圳巡演),友人創作(藝術)劇團《怪獸們》。
鄭志偉
平面設計

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在 The Foolish Record 做音樂、開井井三一、會寫字、偶然策劃及出版。
李佩禎
宣傳攝影

現為全職攝影師。喜愛將那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下,收藏變成自己曾和它們相遇的證據。
黃敬騰@敘事影像
演出拍攝

拍板視覺藝術團成員,畢業於廣告學系,其作品曾獲國內外獎項,包括 One Show 青年金獎、龍璽創意獎金獎等。亦參與多部電影製作及紀錄片導演工作,包括《十拾》、《高山低谷》、《給下一代的》等。
鄭冬
監製

全職自由工作者。喜遊走攝影。劇場以監製為主線。
黃玉君
前台主任

造船工藝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畢業。近年策劃作品包括:荔枝碗造船業相關項目:「舟舢藝志」社區藝術計劃;「路情路遊」荔枝碗深度遊;「遊龍盤踞」龍舟專題展。2019年扶康會大型舞台劇「同.不同」監製及副導演。



主辦單位:足跡
策劃:莫兆忠、盧頌寧
節目監製:鄭冬
宣傳主任:黃詠思
宣傳助理:龍穎珊
平面設計:鄭志偉@SomethingMoon
足跡 Step Out
一個不希望定義為「劇團」或「舞團」,也不是「兒童劇團」的表演藝術團體。二〇〇一年於澳門成立,一直致力於劇場創作、藝術教育及海外交流。每年舉辦「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及「童聚偶遇」兒童劇季。
期間限定 「影子最優惠」
「 幾多角色演過,未上演記憶裡的我。」
林偉彤獨腳戲
《水藍拾記》Memory on Tidal
八月.重遊記憶,再說潮汐
凡於2025年4月1至6日期間提前登記觀看 「第十五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系列作品《水藍拾記》,即可獲獨家半價優惠。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裏了。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願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裏沉沒。
然而我終於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魯迅:《影的告別》(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