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小劇場演書節|第七屆 《 閱城 ——【拼音】景物拼音,聲之行旅。》
「而我從你的聲音裡,聽到了使城市存活的看不見的理由,也許,透過這些理由,已經死去的城市,將會復活。」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這是一個「聽得見的城市」。這是一場沒有表演者的演出。觀眾在聲音與城景之中凝視、搜尋,到底誰日夜在城市中表演?台灣劇場導演、獨立音樂人黃思農以音樂作為文本,以「聲.景」作演員,從聲.景的拼貼、轉換之間,編織一次給漫遊者的劇場之旅。
⌖
前言︰「城市」,鄉愁或慾望
「英明的忽必烈啊,沒有人比你更清楚,描述城市的字句不能跟城市本身混為一談。」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什麼時候開始一旦提到「城市」,彷彿都要帶著點點傷逝與懷舊?每當我們提到「城市」,其實往往想起「田園」,提到「城市」,就痛心於來不及懷舊的拆遷。然而對掌握 「發展」權力的人來說,「城市」又是另一種存在,他們總是堅守土地公公的訓導︰「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黃金」。
所以「城市是個論述」羅蘭.巴特如是說。
正如「發展」其實不該是個貶義詞,它的定義取決於人們觀看、論述、呈現的方式,「城市」也不只是鄉愁或慾望,它只是無可避免地要承認「人為」的出身。文化地理學者段義孚在《逃避主義》一書中提及,原先人類想要逃避大自然環境不可預測的恐懼,於是創造了相對穩定、被人規劃出來的城市,可是現在城市人又開始愈來愈嚮往「自然」,然而「我們希望逃向的地方已經不再是自然,而是『自然』這一迷人的概念。」
於是,當一切的字詞都不再有固定的褒貶,我們只有靠著更開放的、更有想像力的方式閱讀我城,在不被權力掌控又不死抱單一視角下,重寫生活的可能。
在眼看我城歷史、記憶、自然環境時刻生生滅滅的當下,我記起《看不見的城市》中馬可波羅給大汗的寄語︰「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份,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不止於鄉愁、不只有慾望。
莫兆忠
▏音樂文本 ▏
黃思農(台灣)
▏文字生產 ▏
黃思農、鄭尹真、黃亭瑋(台灣)
▏聲演 ▏
何志峰、鄭冬、馬慧妍、莫兆忠、林偉彤、盧嘉華、鄭尹真(台灣)、禤思敏(香港)、黃思農(台灣)
▏監製、路線規劃、攝影 ▏
鄭冬
▏製作助理 ▏
余詠芝、潘璟旋
▏監製 ▏
莫兆忠
▏行政總監 ▏
盧仲寧
▏宣傳平面設計 ▏
鄭志偉@Somethingmoon
▏鳴謝 ▏
林月娥
▏忘者 ▏
9月24日_ 10:30-11:00 、 25日 16:30-17:00
▏觀音 ▏
9月24日_ 16:30-17:00 、 25日 10:30-11:00
⌖
創作人說
黃思農
繼今年年初在台北萬華演出《日常練習: 消失的動作》之後,這次的《忘者》與《觀 音》是「漫遊者劇場」的第二部曲,這一系列的創作緣起於我在土耳其與柏林演出與居住的幾次經驗,在一個充滿陌生語言 的城市裏遊走,我卻不止一次對眼前的景像感到熟悉,行走所經過的聲響,所嗅到的氣味,寒冷的空氣碰觸身體的刺痛,比視覺更直接的喚起了一些與當下無關的身體記憶,那是感官造成的錯置與既視(Déjà vu)。
去年,阿忠與小寧問我,這次我們可不可能開展一齣戲,以音樂作為文本先行,再來發展劇本與演出?我直覺連結了思考多 年卻一直擱置的「漫遊者劇場」,漫遊者 (Flâneur)的身份拉開了聽者與他所熟悉的城市之距離,敘事的虛實介入了我們對 眼前真實地景的感知,這一卷卷錄音帶勾勒的角色必然是模糊的形象,比起看見一 個真實的演員站在舞台,它更需要行走的 觀眾靠自己的身體、經驗與想像主動去勾 勒並參與建構他(她):一個個透明的,如鬼魅般的身影。
當德希達說馬克思主義的幽靈的時候,這個幽靈來自過去並纏繞著當下,正如此刻一個戴著耳機的漫遊者,聆聽著與眼前地 景相關的虛構文本在耳邊經過、被述說。 因為所有錄下來的聲音必然來自過去,某一些已然消逝的時刻,生者的記憶於是纏繞,我們得以透過留下的殘響,與死者相遇。
鄭尹真
欲辯已忘言。那時你想辯解什麼呢,是誰站在對面,等你下一句未竟之言?什麼事情改變,讓你忘失,不吐不快的,你想,既然有人出聲,也彷彿鏗鏘有力金玉良言,你大可不必了,或你想,再辯論亦無從阻遏改變,永遠不變的就是改變,變是恆常,那麼,言語無用不妨擱下,你站到了一旁的一旁,慢慢以為自己,欲辯,忘言,姿態無可不可,渾然天成任真自然地,看著,無論世情乖悖順逆,必然的遷易一切。茫茫過往,惘惘未來,你的忘言,訇然改變了一切。
黃亭瑋
寫作這個作品時回憶起幾個生命的片刻,記之。
▁ 那幾年回家回的少,有天留意到我聽障的媽媽正在看電視台的管弦樂團演出,夜裡出奇 的靜,我問她:「妳又聽不到,在看什麼呢?」她告訴我:「我看他們的音樂好像非常的 好聽。」
▁ 14年與W到廈門旅行。汪峰的歌聲氾濫在揉合閩式與英國半殖民建築的老街上,一個瘸 腿的男孩趴在路邊的椅上,右手拿著聖經,旁邊的錄音機一直在播放亞伯拉罕的故事,我說想給他一點錢,他說我們並不知道他需不需要。於是我們就走的更遠。有如崔健的〈假行僧〉中描述的人與人間相互的了然與漠然。 漸漸,我發現那是自己第一次喪失對一個城市的想像以及生活的熱情。
▁ 走在西灣的木棧道上,想著文本內容,思考著腦中漂來的水浮女屍的身份與模樣。猶豫 是否該到海的另一端(珠海)看看,最後仍舊止步,因為我聽不到「需要」。 融和門頹圯的紀念碑,彼岸消散的黃土與競技的樓起,觀音閣香灰崩落的聲響,堆疊起我所感知的想像。
⌖
[忘者] 紀事
天后古廟
漁翁街「天后古廟」,始建 1865 年,其後於 1987 年秋重修。這一廟宇群落,從山門而上,共分 三層,並以石階廊道,曲迴連接。廟宇除天后古廟外,亦計有地母廟、武侯祠、觀音閣,並有藏經 塔、念佛堂、佛教圖書館等建築。 據本澳已故知名學者陳煒恆的研究,「天后古廟」是澳門半島中唯一一座設在東部的廟宇,這是因 為澳門夏季多刮東南或東北颶風,建築在東面,等於迎風,甚易毀壞,因此,為了抗風,這座廟宇 當初亦設計成石室小廟。而且,這一座廟宇群落,分別以圍牆分隔成不同區域,而且用不同形狀, 或圓形或長方形漏窗裝飾點綴,極為多變。加上「天后古廟」的門樓建築,更運用中西合璧的飾設 手法:門洞上採用中式園林的滿月形狀,而門樓則極具葡式建築的風格,包括黃底粉刷襯白色線腳, 門柱的球狀收結,以及白花浮雕等,這都是本澳廟宇中少有的。
瑪麗亞二世皇后炮台
在馬交石山頂上,有一座被人遺忘的古炮台,隱藏在綠林古樹間,炮台入口有一道中世紀式吊橋連 接,有條如護城河的坑道圍著城牆。據說炮台上只有一尊大炮,大炮可 360 度旋轉,內裡拱頂走 廊兩側有槍眼,有火藥庫也有儲水池。當年炮台用於防衛澳門東北海面,和輔助望廈炮台。 馬交石炮台建於 1852 年 2 月,當時由古雅將軍指揮興建。太平洋戰爭時,在 1943 年 1 月 16 日 被美國戰機所炸毀。
瑪利二世皇后眺望台 (海角遊魂)
1622 年,東印度公司成立屆滿二十年之際,荷蘭出動航隊,進襲葡萄牙殖民地澳門。6 月 23 日, 荷軍自澳門東北方的劏狗環 ( 現今水塘一帶 ),就是當今濠江中學背後的海岸登陸,卻在得勝花園 舊址的山坑受阻,棄甲敗逃。意欲返回劏狗環海岸軍艦時,遭到葡國士兵自堡壘發砲猛烈攻擊,頓 時波濤翻騰,艦沉人亡。荷蘭軍隊呼天搶地之聲,遠近可聞。此後每當浪濤澎湃,如聞巨砲轟鳴, 鬼哭神號,屢次見到荷蘭軍人的茫茫魂魄。因此名為『海角遊魂』。由於“魂”字不吉利,改稱「海 角遊雲」,後來這兒亦成為遊人眺望海景的高地花園。現在站於「海角遊雲」望向的是正在進行填 海工程的 A 區。
「 瑪 利 二 世 皇 后 」指 的 其 實 是 葡 萄 牙 女 皇 瑪 莉 亞 二 世 ,她 在 1 8 4 5 年 1 1 月 2 0 日 宣 布 澳 門 為 自 由 港 , 及於 1846 年派遣亞馬留到達澳門就任總督,推行殖民政策。自此葡萄牙得以實際管治澳門。不過 由於從前的華人不知道她是女皇而譯作皇后。
澳門伊斯蘭墓園及清真寺
十八世紀葡萄牙軍隊在果阿、孟買等葡萄牙殖民屬地招募的士兵隨葡軍隊來澳,士兵隊伍裡有部份 回教徒,清真寺是留澳的回教士兵所興建,並在清真寺後山開辟墳場。昔日,也有不少印度、阿拉 伯、巴基斯坦的商人來澳經商,當中有回教徒,他們來澳後落地生根,身故後亦安葬在該墓地。墓 園內葬有印度帕西人和各地的回教徒。座落嚤囉園路的清真寺及墓地大約在 1774 年建成。 有報導日後該地段可能興建高至海拔 143 米的商住大樓,為配合多年來增加的伊斯蘭教徒宗教平 衝發展的需要。
⌖
[觀音] 紀事
峰景酒店
1890 年英國的克拉克船長買下竹仔室別墅,這座南歐別墅聳立在西望洋山上望向南灣西灣海面, 船長夫婦將別墅創建酒店,保留古炮台,名為「好景酒店」,酒店內有餐廳,寬闊陽台是咖啡茶座。 陽台及窗外可眺望揚帆海鳥灣畔樹影,當年酒店設計與景色響譽香港至歐洲。這別具一格的酒店在 經營不景下出讓,曾成為英國人及法國人的勢力收購戰,幾度易手後改名「美麗酒店」。1917 年 至 1946 年間改變成中學、俱樂部、葡僑難民所、英國士官生營房、士兵體育中心的用途。1936 年改名「峰景酒店」,經不同年代的易手、停業、開業與重修,1992 年再度重新開業直至 1999 年 3 月 29 日終於結業。今天,經歷滄桑的峰景酒店內外已被翻新粉飾,作為「葡萄牙駐港澳總領 事官邸」。
新華大旅店
紅窗門福隆新街的「新華大旅店」,1930 年代到現在已是五代的經營了。 旅店房間有洗手檯和風扇,幾十年前來說已是很不錯設備。 曾經舊日風光大業的大旅店,今日內裡面貌如昔,她的殘破古舊卻吸引不少香港電影導演取景。或 者是電影的名氣,或是留滿過客氣味的空間,遠道而來的文青投宿者總想感受一下舊樓上的風光。
參加者注意事項 1 _ 每條路線均需徒步完成; 2 _ 主辦單位只為每位報名者提供一人份之所需器材; 3 _ 步行時間長短因個人而異; 4 _ 報名後,將有專人聯絡閣下實際出發時間和地點; 5 _ 是次活動之參與方式,主辦單位有最終解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