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第十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南灣唱情》
詩人的生活點滴以及他對南灣的一片詩心
2013年「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創作了紀念已故澳門詩人胡曉風先生的環境劇場《南灣唱情》,以默劇、裝置、聲音等跨媒體元素,呈現詩人的生活點滴以及他對南灣的一片詩心。2019年「演書節」將劇場創作以圖像延伸,鄭冬、鄭志偉、陳世平三人以鏡頭捕捉記憶裡的、不斷擴張的、鋪成馬路的、每刻被無數車輛輾過的海岸線。
《南灣唱情》為胡曉風唯一傳世詩集,當中收錄他早期居於南灣一帶時的作品,既詠景又借景抒情、針砭時弊,重讀這些作品不只懷舊,還從一個移民詩人的感性角度,回看澳門人事、景物的變遷。
南灣湖
文 ➝ 胡曉風
初履澳門,對南灣至西灣那一堤濃綠,有份嘉愛,不論遠望在提邊臨風小立,都覺得這非老榕經歷了幾許風雨才成長得如此健拔,多少有點澳門的影子,帶出小城的傳統格調和風情。可是,十年人事,這濃綠今已為石屎森林所掩,打從新口岸打從新口岸連接而來的重樓高廈,特別是將於二十世紀完成的「南灣湖」,回首舊時明月,取代了南灣風情。
目前的地區性經濟困局,包括港澳在內,短期不會有大突破。在一片結業、裁員、減薪,聲浪中,有多少難以入睡呢?不過,雖然身處逆境,雖然來日未可樂觀,但仍有串瓦遮碩,勉強還有口粗茶淡飯,掙扎下去,比之遭人禍天災的,又算幸運了。
印尼動亂,華裔居民面對燒、搶、姦殺⋯⋯陷於呼天不應,求助無門的處境。而東非肯尼亞及坦桑尼亞、北愛爾蘭的炸彈事件,東非死傷逾五千,北愛爾蘭傷亡亦近三百,這些都是人為禍難,其不擇手段的狠毒行為,令人髮指。
前人有「百萬軍聲半夜潮」之句,是寫「浙江潮」的聲勢。據說,每逢農暦八月望日前後,錢塘江口潮汐洶湧,形勢澎湃,蔚為奇觀,故吸引不少人夜闌去觀潮。
現在,鏡湖一轉,長江千里一片汪洋,於熒光幕所見,則是百萬軍民血肉連長堤,日夜與狂流艱苦搏鬥,堤在人在⋯⋯場面實在感人。
今次洪水來勢特別凶猛,歴時又長,人民屋舍、田地、財物的損失固然大,國家經濟損失,又更是個天文數字!期間還有傷亡⋯⋯
「似此是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這時已凌晨四點,記起這兩句詩。卻是另一種心情,乃有是作。正是:
樓岸逶迤失綠灣,可憐燈火自闌珊。
無邊風月供啼笑,有限人情任唱彈。
絕國沉雷憤世亂,中宵驚夢對時艱。
軍民百萬心連土,千里滔滔鬥濁瀾。
摘自《南灣唱情》第四冊 ,P1444。
胡曉風 〔1922-2010.5.18〕
澳門著名詩人、專欄作家、劇評人。原名胡明,原籍廣東順德,少年時移民印尼,一九八○年代初遷居澳門。胡曉風擅寫舊體詩詞、雜文,亦涉筆新詩,從上世紀八○年代開始,在《澳門日報》、《華僑報》、《澳門脈搏》等報刊上,先後開闢了《濠江小唱》、《橫眉集》、《低眉小語》、《五弦》、《南灣唱情》、《唱情之外》等專欄,筆名除胡曉風外,還有東方一羽、南宮燕、冷千山、姬寒碧、藍嵐、獨孤月、冷弦等,其間曾主編《澳門脈搏》周報及藝文報刋《湖畔》。詩集《南灣唱情》四冊2009年12月由澳門基金會出版。
2010年5月18日晚上十時,胡曉風病逝於澳門仁伯爵醫院,享年八十八歲。他的家人、生前好友將她的手稿、多年收藏的剪報、個人信件等送到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今年初文化局澳門文學館正式接收上述遺物,以作更完善的保存與展示。
胡曉風與澳門劇場
胡伯伯可說是澳門戲劇界的老朋友,據《南灣唱情》第一冊中所載,一九八三年胡伯伯已於澳門日報發表曉角劇社《逆旅》之劇評,資深劇場工作者李宇樑憶述,在《逆旅》之前胡伯伯已曾在報章上撰文批評曉角的喜鬧劇《女四娘》,曉角四出查探文章作者是誰,自此便與胡伯伯結緣,每每有戲上演都會邀請他來給予意見,因為那時代劇場活動參與者不多,寫劇場評論的更少之又少,胡伯伯可算當年少數的劇評人。胡伯伯的戲劇文章以幽默、率真著稱,即使對方是交情要好的劇團或導演,也毫不掩飾自己對作品的喜惡,近年還經常在專欄中批評澳門文化政策。胡伯伯跟戲劇界的緣份除見諸劇評文章外,還經常擔任「澳門戲劇匯演」的評判,出席戲劇團體的週年聚會,也是澳門戲劇協會的顧問之一。他對澳門戲劇界最大的貢獻,就是由他任編輯的刊物如《澳門脈搏》周報和獨力創辦之《湖畔》雙月刊中,總撥出不少篇幅作為戲劇評論或演藝消息的園地,並鼓勵年青戲劇工作者投稿,從旁推動澳門戲劇發展。
開幕演出
二○一九年十二月一〔日〕➝ 18:00
編導 ➝ 莫兆忠
劇場編導、評論人,《劇場.閱讀》、《評地》主編。
偶設計及製作、演出 ➝ 盧頌寧
足跡創辦人,劇場創作及表演者。獨立手作人。
演出 ➝ 梁健婷
劇場及電影演員,戲劇導師、南音學徒。
展覽
二○一九年十二月一〔日〕➝ 二十二日〔日〕| 17時30分 ➝ 21時30分 逢星期一休息 | 九十九枚商店〔澳門十月初五街一三五號地下A舖〕
參展者 ➝ 鄭冬
自由工作者、劇場演出監製、遊蕩攝影人。
堤岸記憶
他住在那幢兩層式的淡黃古舊大屋,房間整齊擺放的舊書報紙、書桌上的原稿紙和筆、一扇打開的大窗、都在房內流動著生命力,從窗戶望出去,一棵高聳的紅花樹在窗前,擋不住南灣海岸的景致和氣息,偏黃的海水在日光裡盈盈。
八十年代中後期,認識了胡伯伯,請求讓我到他家探訪,好奇一睹詩人的房間。
走出樓房大門,由高樓斜巷的長長斜路可以一直走到海岸邊。
沿海岸踏著石板路與飄落樹葉跑步到半邊橙,跑上渡橋連到海心的融和門。從大橋與海的風景移動連接雲和月山與海,偶爾見到漁夫起網,海邊斜堤情人依偎,日出到夜垂,是我從未厭倦的堤岸風光。
那時我在南灣附近上班,他知道我工作自由,無論早上或午後,有時他說爬格子爬得累死了,有時喜即興,就會速電速決約到燒灰爐的咖啡檔,他喜歡將黑咖啡稱黑姑娘。咖啡檔周邊坐滿人客,堤岸來往的人在陽光裡走過在樹蔭下停留,風淡淡拂過,在不分季節頗受歡迎的路邊座,我們選擇矮枱小櫈,點來油占多士和黑咖啡便足以聊天,他講觀劇感受,又笑說遠處葡京頂上建築似”棍仔糖”,或者回憶年青時在印尼的海上渡泳… 無邊無際話題卻是快活地讓時光虛度,突然才記起要回家趕稿,其實他的詩文卻是實實在在用心娓娓道來本地小城的奇趣與光怪陸離。
如果一個海灣只能孕育出一個詩人
經過南灣的人都知道,現在的海灣其實不太能稱得上是「灣」。那蒼海有點遠離視線,冷看熱鬧劃破湖面;不太蓊鬱的人工孤島肅立在人工湖泊之中,早被新的鳥群所指認。兩旁安插高低不一的大樓干擾思緒,打擾那試圖把這條海岸線重新拉直的想像,海灣即大馬路,記憶被喚起,只剩下舊日海邊石壆作為見証遺跡——能保留這一小段我為之意外,井然有序地停在回憶中,詩人胡曉風所描述「每日傍晚不見,坐在那兒和書本偎依的人,樹下長椅已空空」時——他應該沒有料到當時所述的「空」早已被填充。
我沒有看過南灣還是「灣」的時期,但我還能窩在長椅上張望,在腦子中靜靜默想,這以前到底是怎樣的地方?我有聽媽媽講過,她小時候在南灣堤岸的小學,從學校圍欄裡時常向外張望,尋找那幾根特別寛闊的欄杆,和同學享受着「自出自入」的樂趣,以前消遣娛樂並不多,和爸爸談戀愛時沿南灣一直向西灣散步,在海邊伸伸腳,大賽車時只要走向南灣就能看到,他們都記住了那一刻。青春年華,永生不會遺忘。
頃刻,那條低矮的地平線重新建起,美麗但凋零。按照主流說法,現今經濟發達,安居樂業,詩人所留下的部份只適合憑弔,並沒有任何的實質作用,你即使邊走邊讀詩,都只像在觀看一個佇立在街頭的老人,長鏡頭,緩慢,因為無聲所以安靜,他在等待你們的圍坐,指指點點,在滿足了觀眾懷緬的情緒後黑白影片立即結束,片子忽然轉回新興湖畔中高興的嘉年華音樂。
海從來最低調,但也最奢侈,雖然他比不上百貨公司的名牌商品,但卻悄悄向人們提供養份,增添了種種實質的生活痕跡。在澳門,海若即若離,模糊不清。一直不善表達的澳門人,面對着大海,什麼也都不做,什麼也沒有想,什麼也不想說,迷迷糊糊地任由時光流逝。所謂詩人、文學或藝術家因為海得以安身,獲取靈感,他們都以為是在為這土地的人寫詩,但他服務的,只是一個什麼都只想順手拈來的社會。 因為眼前那個悠閒溜狗的人並不特別在意這些,可能比起眼前的風景,他的思緒早已穿透湖面去到下午茶的一端,我無法從他身上找出線索,他們是否有在懷念以前的日子,地景改變了,但風沒有改變,澳門初冬的風總伴隨着陽光的溫度,遠處秋天的影子靜靜搖晃着尾巴不肯離去。應該不只我吧,這個海灣每年應該總會在某些日子喚起某人靈魂深處的情感。
參展者 ➝ 陳世平
戲劇及電影演員、劇場攝影、南音說唱。
五月中的一個黃昏
下班時陽光依然動人,隨即騎上鐵馬直逹山頂醫院,來到了病房的時候,太陽快挨近山邊,好像要告訴我,它要回家去了。
到了你跟前,向你問了好,你說今天人精神了,我說窗外的黃昏很漂亮,你說是的。然後你興致勃勃問了劇社近況如何,又說了這個人怎樣,那個人又如何,還要我向你說近來澳門有甚麼大新聞。我只說這幾天很平靜的。你要我為你把床背升起,讓你舒服的坐著看電視新聞;很久沒吃東西的你說吃點粥,我很開心的一口一口的給你餵上,我感到你嘗到粥的甜味。
太陽快要到山邊了。
吃過了粥我又為你輕輕的按摩,邊按摩邊輕鬆的說說笑,這時候,看著你輕輕垂下眼睛,我感覺到你人放鬆了,而且享受著我給你每一下的按摩。
太陽終於下山了。
這時你張開了眼睛,然後說太陽下山了,我說是,我說我要走了,改天再來看你,你說好的。向你說句再見,告別了你。
回家的路上,天已黑了。
晚上在家接到電話,說你安詳的走了。
胡伯伯,永別了!永遠懷念您!
「演書」不是一個足跡自創的詞,也忘了是從哪順手拈來的?「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始於二〇一〇年的初夏,到底要改編文學作品為劇場演出?借文學作品啟發劇場創作?還是在閱讀中尋找劇場的、表演的新思考、新可能?我們沒法從中找到一句給「演書節」的定義,因為十年來,「演書節」只能一直探索,一直實踐,將答案一直推翻。
「第十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將在過去27個作品中,挑出其中幾個再次發展,不是重演而是在當年的實驗中深化或延伸。
主辦
+853 6663 8396 | stepout.org.mo |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