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與蘇珊|錄製版 → 窮劇場 + 足跡
2018→第九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像XX的一個表演者》
2019→第十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安娜與蘇珊》
2020→演書節plus 《安娜與蘇珊》2020線上版
歷經三年,澳、台、馬三地劇場工作者合作創製,從兩部西方小說名著的人物取得原型,編排成一個完整的演出。「安娜」來自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而「蘇珊」則是英國當代作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作品《到第十九號房間去》(To Room Nineteen)裡的女主人公。2019年「第十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安娜與蘇珊》引來不少迴響,原希望將劇作於2020年秋搬到台灣演出,隨著排練及演出進行,同時舉辦兩場表演美學到劇場製作的論壇,期待在劇場表演美學上帶來更多衝擊與討論。
因COVID-19疫情影響,《安娜與蘇珊》改以演出錄像形式,於澳門拍攝,在網上播放。
線上演出時間
2020年 10月 29(四),30(五),31(六) 8:00pm
2020年 10月 31(六) 3:00pm
台北現場觀影時間
2020年 10月 30(五),31(六) 8:00pm(演後座談)
票價
線上演出票| 票價:400元(不可重複播放)
現場觀影票| 票價:500元
現場觀影地點
壹玖空間|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19號4樓
語言
廣東話,附中文字幕
⋯⋯
⋯⋯
高俊耀
導演的話
「他們的生活似乎像條咬著自己尾巴的蛇⋯⋯可是這一切究竟是為了甚麼?」(《第十九號房間》)正如我們,疫情蔓延的這一年,在措手不及的頃刻就著手部署安排準備了一連串的應對,好讓疫情的阻礙不成阻礙,事情能按照常軌運轉。於是藉由數位網絡便利,我們把疫情帶來的空白,一個華麗轉身,就躍了過去,彷彿空白不曾存在。時間一下子來到了十月,這段期間,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想,《安娜與蘇珊》影像版更潛在的驅動,便是關於空白。
塔可夫斯基以時光雕刻來喻示電影創作工作,致力於美學意義上把握時間。走入影像的劇場更是在此基礎下,手工刻鑿分分秒秒,我們花了很大力氣,試著雕刻出一段當前的時代所亟欲填滿和消音的空白,讓消失有了物質的重力,生命於停格中立足眺望。「她在房裡做甚麼?甚麼都沒做。坐夠了,她就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窗邊……」(《第十九號房間》)我們在時間的復返中回溯,自省、提問,接下來?
馬慧妍
聯合編劇的話
一個房間,兩個女人。她們在曖昧的空間相遇,這裡同時又是異質及臨時的場景,若非這樣,有些生命經驗總是難以述說出來。書寫這劇本時,我們在想像一個房間內能發生的事,但對我來說逐漸明確的,卻是四面牆外她們面對世界的空白。
2020年是超現實的一年,《安娜與蘇珊》在這個時間點能以新的方式重演,衷心感謝所有為這個作品付出的伙伴。
莫兆忠
戲劇顧問的話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是安娜與蘇珊,是我們。
原本要到台灣演出的新版本《安娜與蘇珊》,在疫情持續不穩下,決定變成一次拍攝、直播的呈現方式。停留在303號房間的兩個女子,隔離在攝影機的鏡頭之中,進與出的不由自主,既是無形的心靈枷鎖,也是大環境的不可抗力。
《安娜與蘇珊》從2018年「演書節」《像XX的一個表演者》的訓練與呈現開始,尋找表演者自我訓練的可能與方式,一開始並無持續三年的預期,因為對足跡來說一個作品要重演,必然有它需要蛻變作為動機,而不是重覆多一件演出產品。然而沒想到在對自己、對合作伙伴窮劇場的反覆提問,終於達成一個重製的理由後,疫情與隔離,安全與不安的邊境,令表演者自我訓練的想望變成不得不迎接的挑戰,整個製作註定無法重演而走向另一種創作、排練與製作方式,於是只能反覆提問、反思,這三年裡到底追尋些什麼?持續發生了什麼?抓住了什麼?忘掉什麼?我想參與其中的都承受著很多始料未及的壓力,不認命不取消,到底是不是跟自己過不去?都已回不去。
早就說了,「生活是條咬著自己尾巴的蛇」。
⋯⋯
團隊介紹
高俊耀
導演、聯合編劇
當代劇場導演、編劇、演員。長年關注亞洲族群歷史議題,並于教育場域,持續探索當代表演者身體與意識之訓練,將所思轉化運用,深耕劇場美學對話的實踐。其導演調度獨樹一幟,敘事凌厲精準,靈活轉換于多重語境之間。
馬慧妍
聯合編劇
文字工作者,編劇,劇評人。編劇作品:《觀自在菩薩》(第十一屆澳門文學獎戲劇組亞軍)。「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合編︰莫兆忠)「第十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安娜與蘇珊》(合編︰高俊耀),「第七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速.城》,台灣公視第十二屆學生劇展《失傘先生》。《走市場:遊走式展演劇場》(上善人文基金會主辦)。文本翻譯包括台北藝術節Remini Protokoll《遙感城市》(Remote Taipei)及北美館《沙中房間》(Laurie Anderson、黃心健)。
鄭尹真
表演指導
窮劇場聯合藝術總監。曾任職《破週報》記者,江之翠劇場團員,臺北書院行政。近年用心於周逸昌先生之當代表演者訓練方法,以傳統藝術的聲韻、身法,尋求貫通形體,致意於一的表演美學。
盧頌寧
表演指導
澳門資深編舞、劇場動作指導、偶劇創作、劇場製作及獨立手作人。七歲開始接受各種舞蹈訓練。九十年代開始發表多部編舞作品,並到倫敦拉邦舞蹈中心研習現代舞,2001年在澳門創辦表演藝術團體足跡Step Out。單人表演《影的告別》、《境.遇》、《合照》、《圈圈》等先後於澳門、廣州、台灣等地戲劇節及藝術節中演出,手感戲偶結合細緻、靈動的肢體語言,尤善於書店、咖啡廳、老房子等非劇場空間中展演。兒童偶劇導演作品包括《1、2、3牛脾氣》、《小盒子大秘密》、《石頭雨》、《找記憶》及《當我吃杯麪的時候》等。近年編舞及動作指導作品包括《大世界娛樂場》(I及II)、《咖哩骨遊記》及《長衫詞》等。
莫兆忠
戲劇顧問
澳門出生,劇場編導、評論人及活動策劃,《劇場.閱讀》季刊及網站《評地》主編。近年編導作品為《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著有《新世紀澳門華文劇場》一書,編有《慢走,澳門:環境劇場20年》及《澳門戲劇年鑑》(2013至2016)等。策劃活動包括「澳門劇場文件展」、「劇場閱讀:十年劇場書展」、「行街睇戲︰澳門環境劇場20年文件展」、「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及「足跡小劇場演書節」。
梁建婷
演員
澳門人,氹仔長大。劇場及電影演員。演出劇場作品逾三十部,近年主要演出包括《浮生記》、《安娜與蘇珊》、《當我吃杯麪的時候》、《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茱莉小解》、《長衫詞》、《大世界娛樂場 II》、《候貝多.如戈》、《窗明几淨》、《愛與資訊》及《長夜漫漫路迢迢》等。電影演出包括《那一年,我 17》、《沙漏愛 情》、《見光》、《澳門之年︰Rec-The Last Day》等。曾為多間學校、社服機構及澳門演藝學院任教兒童及青少年戲劇課程。近年開始嘗試導演及劇場行政工作,導演作品《的哥》獲2019校際戲劇比賽優異導演獎及「全澳短劇匯演」整體演出獎。2016年開始學習廣東南音説唱,期望探索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
龔嘉敏
演員
澳門人,來自順德。夢劇社成員,全職劇場工作者。近期演出包括足跡《安娜與蘇珊》、《當我吃杯麪的時候》、《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速.城—z 之時間逃脫》、《速.城》、《像 xx 的一個演員》、《圈圈》及《找記憶》;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藥》;夢劇社《黃金時代》、《匠木浮城》、《候貝多.如戈》等;玩勮工廠《百舌─俠盜崛起》等。
杜國康
燈光設計
自由身劇場工作者,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作品以燈光設計為 主,涵括戲劇、舞蹈、音樂劇、歌劇等。2015 年以焦點舞團《雙分子》獲選為布拉格劇場 設計四年展台灣學生館作品。近年重要作品包括《大世界娛樂場 II》、《圈圈》、《長衫詞》、 《叢前黑夜》、《虛域》、《匠木浮城》、《侯貝多.如戈》、《Coming Home》、《香山夢梅》、 《甲戌風災》、《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及《安娜與蘇珊》等。導演及主創作品包括︰《過客》、《The Gutter》、《城市鏡像》、《速.城》、《速.城之Z之時間逃脫》及《嘉路士一世》。
劉志強
聲響設計
畢業於英國Middlesex University 音響製作學系。曾參與不同電影及紀錄片的聲音及配樂工作,其聲音及配樂影像作品亦參與不同影展及於不同電視臺放映,包括: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倫敦短片節等。過往曾多次在足跡劇場製作中擔任音樂設計及現場演奏,包括︰《石頭雨.海之歌》、《圈圈》、《牛偶十年》及《安娜與蘇珊》等。2020年在足跡「演書plus」中與杜國康聯合創作《嘉路士一世》。
鄭志偉
平面設計
全職笨蛋,兼職平面設計師,在 SomethingMoon 做設計。有時也會寫字、策展、出版。
日以作夜影像工作室
拍攝
從事各類活動攝影、電影、短片、微電影、紀錄片、MV、宣傳片等影像創作。
專職創造夢境、再現真實
The visionary is the only realist. –Federico Fellini
周鉅宏
錄像剪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畢業,在台澳之間從事影像工作。
劉芷蕙
製作經理
生於澳門。全職表演藝術工作者,畢業於澳門大學英文系。過去主要擔任執行 舞台監督、空間設計、道具設計及監製。曾參演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梅田宏明雙舞作》, 以及卓劇場藝術會、足跡、英姿舞園、石頭公社藝術文化團體、梳打埠實驗工場藝術協會、 澳門舞者工作室、澳門演藝學院、澳門文化中心等的演出。
李佩禎
劇照攝影
現職全職攝影師,在狹縫中求生存,喜歡拍攝一些被遺忘的角落、將被遺忘的片刻、或是就只是「當下」。攝影,對自己來說是內在和外在世界連結的某種方式,定格刺中心臟的畫面,攝下某種情緒、某些粒子、光或空氣,貪心地希望將那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下,收藏變成自己曾和它們相遇的證據。
⋯⋯
演職員名單
原著作者|托爾斯泰Leo Tolstoy 、多麗絲·萊辛 Doris Lessing
導 演|高俊耀(馬來西亞)
戲劇顧問|莫兆忠(澳門)
表演指導|鄭尹真 (臺灣)、盧頌寧(澳門)
聯合編劇|高俊耀(馬來西亞)、馬慧妍(澳門)
演 員|梁建婷、龔嘉敏(澳門)
燈光設計|杜國康(澳門)
聲響設計|劉志強(澳門)
執行舞台監督|賴靜雯@ 米製作(澳門)
助理舞台監督|張梓滔(澳門)
技術人員|何嘉祺(澳門)
拍 攝|日以作夜影像工作室(澳門)
錄像剪輯|周鉅宏(澳門)
平面設計|鄭志偉@ S….Moon(澳門)
製 作|張麗珍(臺灣)
行銷票務|吳婉鈴(臺灣)
製作經理|劉芷蕙@ 米製作(澳門)
感謝名單
曉角話劇研進社
牯嶺街小劇場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表盟)
行行製作
Pui Cheng Lei
鄭冬
吳宗瀚
黃嘉文
徐麗雯
李奧森
贊助單位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聯合製作
窮劇場,2014年創立,來自高俊耀(馬來西亞)和鄭尹真(台灣)的劇場組合,以窮為本,究本源之心。編導演創作、教育並進,以觀念啟蒙和身心意識覺察為工作核心,潛入劇場核心,接續文化地氣。閱讀與實作並進,以創作探問歷史語境之中的權力建構與身份辨認,表演則本於傳統藝術的靜定內蘊,深耕劇場的審美和思辨。窮以此為奠基,積極聚合多方資源,以劇場藝術擴延交流海內外各文化場域,持續追索美學的創作實踐。
足跡,足跡成立於 2001 年 6 月,致力透過原創劇場作品表達對社會及人性的關懷,在美學上刻意突破各種藝術的界限,展現多元的表演風格,以劇場創作、藝術教育及海外交流三方面,以期帶給澳門當地觀眾更深、更廣的劇場視野。
自 2004 年開始,足跡開始其澳門本土歷史與個人口述史的劇場計劃,透過劇場書寫屬於澳門的故事,希望反映出澳門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多年來更為兒童、家長及教師開辦以「鼓勵創意、尊重差異、培養自覺」為宗旨的藝術工作坊,期待培養下一代想像與創造的動力近年經常邀請國外藝術家赴澳門演出及教學,在多向的交流當中,讓澳門與國際多元文化接軌。
⋯⋯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引用全文,請註明出處,惟不得做為商業用途。
演書plus→10和11之間,延伸跨界精神,擴展實驗時空,探索劇場美學
“Book Plays +”At the interval between 10th and 11th, extending the spirit of boundary crossing, expanding the scope of experiment, and exploring the aesthetics of the 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