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偶劇《找記憶》|童聚偶遇 2017|場刊
足跡Step Out,2001年於澳門成立,不希望定義為「劇團」或「舞團」,當然也不是「兒童劇團」。成立15來,一直從劇場創作、藝術教育、海外交流三方面不斷實驗、默默實踐。
「童聚偶遇」前身為足跡「兒童劇場及創意教育計劃」,足跡相信「沒有想像便沒有創造未來的動力」,人人都是獨一無異的個體,澳門需要有多元的兒童劇藝。2015年開始,足跡以兒童劇季的概念策展,除本地原創兒童劇場演出外,還邀請海外劇場及教育工作者來澳演出、主持工作坊,藉此拓寬兒童劇場的邊界,突破主流的兒童劇藝觀念,為小朋友的文化生活提供多元選擇。
「童聚偶遇2017」節目包括劇場演出、親子工作坊、演員訓練及學校巡迴演出,為期三個月。繼續在「合家歡」以外,為小朋友、大朋友提供另一類兒童劇藝經驗。
童聚偶遇2017 工作團隊 策劃︰莫兆忠、盧頌寧 監製︰鄭冬 行政主任︰李尉鵬 技術統籌:杜國康 宣傳:潘璟璇、莫兆忠 行政助理︰余詠芝 宣傳平面設計︰鄭志偉@SomethingMoon
故事簡介
在人們記憶都很短的地方,外婆跟牛牛說了一個很長的故事。 蝴蝶不叫蝴蝶,豬不叫豬,雞蛋花不叫雞蛋花,大樹不叫大樹,它們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有自己的意思。那麼牛牛原本叫什麼名字?有什麼意思?
創作緣起
創作緣起一如很多足跡的兒童偶劇,《找記憶》的創作起點在台灣花蓮。從2011年起足跡每年都帶著一部兒童偶劇到花蓮較邊遠的鄉鎮中進行學校巡迴演出,也在這些行程中認識了一些當地的朋友。
巴奈姐姐,當地一位一直關注、推廣原住民教育、實踐自然農法的朋友,2013年,我們演完《石頭雨》後,她就問:足跡可否為原住民小朋友演一部偶劇?關於傳統文化的認知、傳承。對於這樣的題材,我們毫無把握,我們對台灣原住民的認知十分有限,即使巴奈姐姐給我們講了好多不同的部落故事、習俗,甚至帶我們去田裡幫忙插秧。我們還是有點一籌莫展。這個演出一拖就是三年。直至她說到原住民要在身份證上,改名換姓,證件上只可以有一個漢名的過去,才記起年前到部落演出,認識了兩個阿美族的孩子,名字讀音都記不起來了,只記得他們一個名字的意思是「風」,另一個是「陽光」。我們的名字是如何被給予?上一代在這個名字裡賦予什麼意義?風?陽光?還是想像?
遺忘如何走進我們的生活裡?傳承又如何跟我們愈走愈遠?於是我記起郭寶崑先生的《傻姑娘與怪老樹》,那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文化保與傳,不只是認知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面對社會主流價值的洗刷?常常反思,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價值,讓我們失去探索、認知自我的勇氣與動力?
老樹歌謠
曲/詞:胡家兆
呼啦啦 呼啦 呼啦唏
呼啦啦 呼啦 呼啦唏
山清幽 蝴蝶飛滿天
清溪邊 青蛙耍樂遍
高青天 麻鷹展翅
海中沙 沖出海岸線
一棵棵老樹好遮蔭
將清風送贈香甜美夢
搖搖搖 搖到外婆橋
搖搖搖 快活樂逍遙
呼啦啦 呼啦 呼啦
創作人簡介
盧頌寧
編導/演員/戲偶及道具設計
足跡創辦人及現任理事長。當過幼稚園教師、舞者、編舞、兒童戲劇導師,現主要工作為劇場製作、偶劇創作、劇場動作指導。單人表演《影的告別》、《境.遇》、《合照》、《圈圈》、《當我吃杯麪的時候》等先後於澳門、廣州、花蓮、台東、高雄、台南、台北、桃園等地演出。近年擔任「足跡小劇場演書節」(2010-2016)統籌、《大世界娛樂場I》(台北版)統籌、《大世界娛樂場II》澳門、台北巡演統籌。
莫兆忠
編導
澳門劇場編導、評論人、活動策劃。《劇場.閱讀》季刊及《評地》網站編輯,澳門劇場文化學理事長。近年編導作品包括《咖哩骨遊記》、《望廈1849》、《漂流者之屋》、《石頭雨》、《圈圈》、《找記憶》等,合編劇本有《大世界娛樂場》及《大世界娛樂場II》。策劃「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升評運動」、「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壤︰藝術與社群交流計劃」、「士多里故事市集」、「海洋也是社區藝術計劃」等。
杜國康
燈光設計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自由劇場工作者,主要以燈光設計為主。
2015年以台灣焦點舞團《雙分子》獲選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學生館作品。燈光設計作品涵括戲劇、舞蹈、音樂劇、歌劇等。
近年重要作品有:第三十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香山夢梅》、足跡《速.城》、《大世界娛樂場II》、《圈圈》、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方方》、曉角劇社《完蛋的BUG》、《ART》、小城實驗劇團《夏日煙雲》、《愛與資訊》、夢劇社《The Clean House》、《Roberto Zucco》等。
劉芷蕙
道具設計及製作/空間設計
石頭公社成員,活躍於表演藝術工作,過去主要為執行舞台監督、空間設計、道具設計及監製。曾參與演出有《歲月舞聲》、《人民英雄》、《小孩俠》、《重金屬女孩》、《血婚》、《亂世童話》、《織·景·物》、《完美的一天》、《OFF |SITE ·在場2015 》、《杏仁豆腐心》、《記憶藍圖》(重演)、《異色童話》、《真實異境》、《完蛋的BUG》、《威尼斯人想買樓》、《嘰哩咕喱音樂家》(重演)、《再見唐吉訶德》、《傀儡三味「藥」》等。
歐仲明
音響設計
曾擔任本土音樂劇 《芝麻GOGO V 娛樂之王》音效設計、音響設計及控制,第七届足跡小劇場演書節《速‧城》音響設計及控制,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兒童偶劇《圈圈》音響控制。曾擔任不同幕後音樂製作及現場演奏,分別有音樂劇《D之殺人事件》音樂製作團隊,台灣Kiss My Lipz音樂會、「第九擊-擊滾音樂會」、夢想計劃 D PROJECT 《巡校唱》 全年度演出擔任現場演出,以及東方金曲爵士夜擔任音樂總監。
鄭志偉
平面設計
全職傻仔,在 SomethingMoon 做設計,參與大量很重要但不顯眼項目。
有時化身思崎井寫寫字。
余詠芝
行政助理/製作助理
經常都丟三落四、失憶的人。小時候的東西忘得七七八八,只記得玩。
林偉彤
前台/聲演
曾任香港中英劇團全職演員。
多年來參與澳門藝術節、澳門華文戲劇節多個演出劇目。 2012年參與「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演出首個個人獨腳戲《水藍拾記》。近年參演劇目有足跡《大世界娛樂場I》、《石頭雨‧海之歌》、音樂力量/卓劇場《我城故事》、小城實驗劇團《夏日煙雲》、夢劇社《窗明几淨》。亦曾參與澳門電影《青洲山上》的演出。
吳子薇
前台
近期參與演出 : 足跡《咖哩骨遊記》、《石頭雨‧海之歌》、《圈圈》擔任前台工作、及「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水藍拾記》及2013「澳門城市藝穗節」《水岸街童》後台工作、2013澳門藝術節《大世界娛樂場》燈光控制。音樂力量/卓劇場《我城故事》前台。
鄺天樂(鄺子珺)
演員
曾為企業培訓師,現時為自由身演員、舞者、藝術行政人員及劇場工作者,擁有超過10年的舞台及影視演出經驗,曾多次參與「澳門藝術節」之演出。喜愛戲劇表演、當代舞蹈及電影。 期望以演員及舞者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身體,透過表演藝術與他者溝通,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
歷年戲劇演出包括 :《虎度門》(澳門藝術節)、《暗戀桃花源》、《紅顏未老》(澳門藝術節)、《海角紅樓》(澳門藝術節)、《你輸得起嗎?》(校園巡迴演出)、《藍色抽屜》、《墓所事事》(音樂劇場)(愛丁堡藝穗節、中國巡演、葡萄牙巡演)、《人在她城》(澳門藝術節)、《惜食·減塑》(校園巡迴演出)、《認識噪音法》(校園巡迴演出)、《石頭雨》(兒童偶劇)、《花仙子》、《落大雨,水浸街》(兒童偶劇)、《找記憶》(兒童偶劇)(澳門及花蓮校園巡迴演出)。
音樂劇演出包括:原創音樂劇《細味人生》(澳門藝術節)、《穿梭百老匯》、《Our Broadway》、《情情塔塔捉迷藏》 (卡巴萊)、《我的非常老竇》 (本地原創音樂劇) 、《離》 (搖滾音樂劇)、《我城故事音樂劇》、《威水超人》(校園巡迴演出)、《威水超人2之節水城市》(校園巡迴演出)。
舞蹈演出包括:舞蹈劇場《500》、舞蹈劇場《My Chair 20;13》 (澳門藝術節及香港重演)、環境舞蹈劇場《詠舞南音》(澳門藝術節及「市民專場」重演)、《福隆計劃–Dilemma》 (澳門城市藝穗節)、《永 》(葡萄牙)、《Reflections》(葡萄牙)、 行動藝術《城市空間裡的身體漫遊》、環境劇場《萬壽樓334室》、《旅人》、《明心反照》、環境舞蹈劇場《愛與死的證言》(澳門城市藝穗節)。
龔嘉敏
演員
全職演員,並經常擔任劇場幕後工作。澳門夢劇社社員,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近年參與演出包括︰玩勮工廠《桂春》、「武打音樂劇」《百 舌》、基隆東北角藝術節—環境劇場《當基隆撞上澳門》、牯嶺街小劇場「為你朗讀5」《尋短記》、「台師大」製作《靈山》(高行健作品改編)舞蹈劇場、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形體裝置劇場」《速.城》足跡兒童偶劇《石頭雨》、「第二十六屆澳門藝術節」《侯貝多.如戈》(Roberto Zucco) 、澳門文化中心「上海駐場藝術交流計劃 : 雙城故事」《再.見之時》等。
鄭冬
監製
全職自由身工作者。
近年擔任劇場演出之監製有;足跡《咖喱骨遊記》、「2011藝術節」《漂流者之屋》、「2013藝術節」《大世界娛樂場 l》、石頭公社《影落此城》、「2014藝術節」《石頭雨‧海之歌》。音樂力量/卓劇場《我城故事》、「2015藝術節」梳打埠實驗工場《記憶藍圖》。足跡及窮劇場《大世界娛樂場ll》。
2012「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水藍拾記》聯合創作及導演。
2013「澳門城市藝穗節」《水岸街童》聯合創作及導演。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