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誌 After Life ── 第十三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他方此處」
「如果你身後只可帶走生前一段記憶,你會選哪一段?」
每個亡者的記憶,貯存在城市的四個不同設施裡,觀眾需要尋找這四個設施,替亡者重建記憶。
城市就是劇院、觀眾也是角色、行走構成劇情。
.日期及時間.
2023年12月8至13日(12月11日休息)
※除了[映]需預留觀賞時段外,[議]、[談]、[檔]均可在開放時間自行安排。
.地點.
4個不同設施
① 議(開放時間 13:30-19:00)
② 談(開放時間 13:30-19:00)
③ 檔(開放時間 13:30-19:00)
④ 映(須於報名時預留觀賞時段)
為城市當一個見證人 ──訪《隨身誌》編導莫兆忠
文:黃詠思
「第十三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主題是「他方此處」,今年莫兆忠打著「城市漫遊劇場」(City Walk Theatre)的旗號,編導新作《隨身誌》(After Life),說城市是劇院,觀眾是角色,兩者之間甚麼關係?可以構成甚麼劇情?要從阿忠翻箱倒櫃的回憶之旅說起。
如果說每人都有一個最喜歡的電影片單,日本電影《下一站,天國!》在阿忠心裡絕對榜上有名。這部戲於一九九九年在香港上映,當時電影曾出版小說,十多年後才翻譯成中文版。九十年代岩井俊二的《情書》紅了後,電影發行公司以相近手法大肆宣傳,海報上男女主角在雪地上的畫面,讓他以為是那些純愛戲碼。
「豈料原來是另一件事,無論是題材還是拍攝手法都不一樣,但是當時最吸引我的,其實就是討論人怎樣去保留記憶。」
保存記憶的媒介,真的有嗎?
阿忠憶起,香港回歸前,出現很多「九七劇」和述說香港記憶的電影,而澳門正處於回歸前夕,大家都突然間對記憶這件事好像很有興趣。
《下一站,天國!》講述人死後往天國之前,會在一個中途站彌留七日,他們需要在自己的人生裡選出一段最重要的回憶,天國的使者會將記憶翻拍成電影,讓亡靈在臨走前回顧自己最難忘的時刻。「他將所謂的陰間變成人類化,完全很平實的紀錄片式的處理。」
以拍電影來保存回憶本身就有著向電影致敬的意味,可見是枝裕和對電影的熱愛,阿忠印象最深刻的是,導演很相信電影這件事,甚至奉為信仰。
「他覺得電影可以做到一些很厲害的事,幫人類保留一些記憶的東西,當時作為一個熱血的年輕人就覺得很感人。」阿忠形容是枝裕和是個溫情洋溢的導演,但經歷那麼多年後,才發覺根本忘記了這部戲由他所拍,而自己也跟對方大庭相逕。
他自言不是個溫情洋溢的人,沒有像是枝裕和相信電影般相信劇場,更多的反而是半信半疑。「究竟劇場的能力有多強?甚至我會質疑,它能夠幫你保存記憶的可信度有多高?」
他既質疑又想試驗劇場的可能性。《隨身誌》就邀請觀眾成為劇院實習生,在六天內走進澳門不同的設施,作為一個見證者,協助亡者製作記憶。跟電影有所不同,他強調:「我不是拍一個紀錄片,我也不是做一個紀錄劇場,它是一個很通俗的故事,由四個通俗的故事組合在一起。」
亡者是誰?
「我覺得這個城市可能死過幾次,都是我的想像,甚至我還沒出生的時候已經死過,有些是我目睹的 ,但有些我沒有目睹。」
在天鴿、疫情和社會動蕩底下,阿忠看看世界,又回看澳門,總是有一種「這個城市是不是死了?」的疑惑。當他再次想起「after life」這個概念時,便萌生到一個城市死後能選一段記憶的話,他會選一段怎麼樣的記憶。「最後我選不到一段,在我的概念裡選到四段。如果這個城市死了四次的話,那意味著甚麼呢?浪漫一點說,是我寫給這個城市的情書,但其實不是,那是為城市寫一封遺書。」
阿忠指,《隨身誌》不是一個改編的故事,「我不會用電影或小說裡面出現的故事,我想寫一個關於澳門的故事。」他最初的想法是把戲放在一個巨大的設施裡,在一個空間內完成,如原著裡有一間廢棄了般的日本學校,可惜澳門沒有這些廢墟,反過來看「澳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設施,於是他將戲裡不同的工作人員、接觸亡者的人、收集亡者資料的地點分散在澳門四個不同的地點。
四個地點有官方場地,也有民間空間。疫情過後,阿忠深信政府開辦的場地都不可信,不知道哪一天場地沒有了、變成核酸站或突然間關閉,他決定找一些民間的空間,「一來覺得民間的空間要自己走出來;二來就是,所有資源都集中在政府手上的時候,民間空間的獨立性和彈性,應該需要被看到。」他感嘆曾經歷過官方空間容許彈性,但那個時代已經遠去。
用自己的軌跡編劇
四個地點被命名為「議、談、檔、映」,象徵著它備有不同功能,待觀眾揭曉。要怎樣前行,選擇甚麼時間和交通方式,則交由觀眾決定。阿忠覺得行走的過程更重要,因為人的生活軌跡就是一個劇本,如何從一個點到達另一個點,也可以構成一齣戲。
他原本希望演出可以持久地做下去,至少兩星期,但因資源有限,只能壓縮在一個星期內完成。原因是,他認為這部戲不是付費進去用兩小時看完,然後獲得一個美感經驗,領悟了人生,便完結了。
「那不是覺得我一次就能解決的事情,而是我在這兩個星期裡面,我去不同的地方,經歷了某一個人的故事,而那件事和我的生活很相似,好像我今天會去吃飯,還有去搭巴士,順便看到一個人的記憶,第二天上班後又會發生另一件事。」
反過來說,觀眾不只是一個觀眾,他/她的身份同樣是個見證人,見證亡者的記憶,而這些記憶都和城市有關,某程度上也好像在見證城市的一些事情在發生。他們用一個很個人的方式去經歷,而不是仰賴導賞團的引路,彷彿導賞員說的就是宏觀的歷史或權威,不是的,他不想這樣。
電影中的天國使者為亡者製造回憶片段,而這部劇裡面,劇院實習生製造的是一個想像。「沒有規定你如何去那裡,你如何去都會影響你認識這個故事,你是不是在編劇?在重構這個記憶?我想開放給觀眾重構一個故事的可能性。」
製作團隊
策劃:莫兆忠、盧頌寧
編導︰莫兆忠
主演:梁建婷
聲演:林偉彤、馮鎮業、黃玉君、劉怡君、莫兆忠
製作經理、佈景設計:劉芷蕙@米製作
技術總監、燈光設計︰杜國康
作曲及聲響設計:黃思農(台灣)
音響設計:黎家維
造型設計:陳玟良(台灣)
化妝設計:孔穎欣@PHMAKEUP
攝影、剪接:黃敬騰
場務:黃敬之、胡芷瑩、黃立恆@米製作
聲音後製及混音:劉志強
現場收音:劉志強、陳嘉裕
拍攝現場技術人員:李俊燃、張偉杰
駐點工作人員:張麗瑩、林月嫦
駐點技術人員:周汶蔚、關若斐
平面設計:鄭志偉的心聲悶設計
宣傳照攝影 ︰鄭冬
演書吧製作:羅嘉華
監製:盧頌寧、莫群騫
鳴謝
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米製作一人有限公司、曉角話劇研進社、正記山貨、比薩薄餅店Pizzeria Toscana、趙祖暉先生、黃詠思小姐
製作團隊簡介
莫兆忠
策劃、編導
澳門劇場編導、評論人、活動策劃。《劇場.閱讀》季刊及《評地》網站編輯。近年編導作品包括《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詞話人間》、《藍色時分》等。
盧頌寧
策劃、監製
澳門資深編舞、劇場動作指導、偶劇創作、劇場製作及獨立手作人。七歲開始接受各種舞蹈訓練。九十年代開始發表多部編舞作品,並到倫敦拉邦舞蹈中心研習現代舞,2001年在澳門創辦表演藝術團體足跡 Step Out。
單人表演《影的告別》、《境.遇》、《合照》、《圈圈》及《題目待定》等先後於澳門、廣州、台灣等地戲劇節及藝術節中演出,手感戲偶結合細緻、靈動的肢體語言,尤善於書店、咖啡廳、老房子等非劇場空間中展演。
兒童偶劇導演作品包括《1、2、3牛脾氣》、《小盒子大秘密》、《石頭雨》、《找記憶》、《當我吃杯麪的時候》、《等冬冬》及《一分鐘朋友》等。
近年編舞及動作指導作品包括《大世界娛樂場》(I及II)、《長衫詞》、《咖哩骨遊記》、《詞話人間》及《藍色時分》等。
導演作品《蘩漪4.48》於第十二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演出。
梁建婷
主演
澳門人,氹仔長大。劇場及電影演員。
演出劇場作品逾五十部,近年主要演出包括《捉迷藏》、《1,2,3牛脾氣》、《藍色時分》、《一分鐘朋友》、《明年此時》、《在咖啡冷掉之前》、《等冬冬》、《浮生記》、《安娜與蘇珊》、《當我吃杯麪的時候》、《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等。電影演出包括《澳門之年︰Rec-The Last Day》、《那一年,我 17》、《沙漏愛情》、《見光》、《痕跡》、《在路上》等。現於多間學校、社服機構任教兒童及青少年戲劇課程。近年開始嘗試導演、表演指導、造型設計及劇場行政工作。導演作品《車水馬龍》、《尋尋覓覓》、《的哥》分別獲得2023、2022及2019校際戲劇比賽優異導演獎及「全澳短劇匯演」整體演出獎。2016年開始學習廣東南音説唱,期望探索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
林偉彤
聲演
出身於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訓練班。
1994-98年間曾任香港中英劇團全職演員。以往多年參與澳門藝術節、澳門藝穗節及華文戲劇節多個演出劇目。2012年參與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演出首個個人獨腳戲《水藍拾記》。近年參與足各藝術社主辦的讀劇演出《王子期間限定》。
曾參演澳門電影《青洲山上》及《來生還作人》。
馮鎮業
聲演
畢業於臺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目前為全職劇場工作者。 曾參與製作包括:夢劇社《海王星》、《路・遊・戲》、《匠木浮城》;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離下班還早──車衣記》;詩篇舞集《舞.渡.海》;卓劇場《喺度簽個名》、《奧利安娜 》、《平行異數》;曉角話劇研進社Long Run劇場系列《明年此時》、《枕頭人》等。
黃玉君
聲演
澳門人,造船工藝文化協會創團成員。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畢業。現為劇場自由工作者。近年致力於荔枝碗造船文化推廣,策劃及統籌多個展覽及社區藝術計劃,如2022年開展的「舟舢藝志」社區藝術計劃,及於2023年舉行的「架生」造船工具展。
過往策劃作品包括:
2019-2020年夢劇社與頤老之家合作「火樹銀花社區藝術計劃」;2019年扶康會大型舞台劇「同.不同」監製及副導演;2017年夢劇社「再續船夢社區藝術計劃」策劃人員、2017及2016年BOK Festival 辦節核心成員。
劉怡君
聲演
大家好!我是劉怡君,今年17歲,是一名就讀高三的學生,對戲劇表演有很大的興趣,是校內戲劇組的一員,曾參加過第三十屆與第三十一屆學界戲劇比賽《尋尋覓覓》與《車水馬龍》、參加過短劇匯演《一門四美》、出演過《童謠無忌》、拍攝過教青局的教育短片《特别的限量版》等。對於此次《隨身誌AfterLife》的拍攝與配音都是全新的體驗,希望大家喜歡~
劉芷蕙@米製作
製作經理、佈景設計
全職表演藝術工作者。過去主要為執行舞台監督、空間設計、道具設計及監製。曾參與演出有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嘉路士一世》、足跡《藍色時分》、《蘩漪4.48》、曉角話劇研進社《東西》、卓劇場《遠方之歌》、澳門文化中心《在咖啡冷掉之前》、足跡《詞話人間》、卓劇場《平行異數》、足跡《題目待定》、澳門文化中心《浮生記》等。
杜國康
燈光設計、技術統籌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自由劇場工作者,主要以燈光設計為主。
2015年以焦點舞團《雙分子》獲選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學生館作品,燈光設計作品涵括戲劇、舞蹈、音樂劇、歌劇等。近年重要作品有:足跡《藍色時分》,《嘉路士一世》,《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大世界娛樂場II》、卓劇場《叢前黑夜》,《虛域》、夢劇社《匠木浮城》,《Roberto Zucco》,第三十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香山夢梅》、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甲戌風災》,《方方》、曉角劇社《東西》,《ART》等。
黃敬騰
攝影、剪接
拍板視覺藝術團成員,畢業於廣告學系,其作品曾獲國內外奬項,包括One Show青年金獎、龍璽創意奬金獎等。亦參與多部電影製作及紀錄片導演工作,包括《十拾》、《高山低谷》、《給下一代的》等。
黃思農(台灣)
音樂設計
劇場、當代藝術、聲響與音樂的跨域創作者,2002年創立再拒劇團,集結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以劇場作為各種公共議題的對話平台,實驗跨域集體創作的多媒體劇場及環境劇場。
2007年發表「微型劇場」宣言並策劃第一屆「公寓聯展」。2012年參與東京藝術節「新銳公募」《美國夢工廠》,則以12個夢境/歌曲轉譯當代亞洲勞動青年的處境。
近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橫濱藝術集會、墨西哥Vernacular Institute、布拉格PQ環境劇場藝術節發表多齣「聲音劇場」創作,研究布萊希特的「辯證劇場」,如何在以「聲響」作為敘事軸心的前提下,拓展當代劇場的美學表現;2016年起則於台北、澳門、柏林等地,發展結合實存地景與虛構文本的「漫遊者劇場」,並參與2019年亞洲雙年展。
黎家維
音響設計
受文化局資助,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主修音響設計。相關工作包括音效音響設計、現場混音、聲音收錄等。
參與製作有《荔枝英雄傳》、《枕頭人》、《心洞》、《我想行開吓,想忘記咗呢個世界》、《螳螂捕蟬》、《狼狽行動2.0》等。
陳玟良(台灣)
造型設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畢業。目前主要從事劇場和影視等服裝工作。近年設計作品:2023年NTT夏日放╱FUN時光─百老匯搖滾音樂劇《Next to Normal》、2023年 NTT夏日放╱FUN時光─瘋戲樂工作室音樂劇《怪胎》、2023年黃郁晴╳娩娩工作室《藝術之子》、2023年楊景翔演劇團《阮是廖添丁》、2022年驚喜製造╳瘋狗浪《落日轉運站》服裝設計、2022年兩廳院藝術出走╳阮劇團《我是天王星》、2022年影集《良辰吉時》服裝設計助理及服裝管理。
孔穎欣@PHMAKEUP
化妝設計
曾任職於知名的劇團Franco Dragone,並為澳門新濠天地水舞間劇團( The House of Dancing Water)的駐團化妝師。多年來憑著累積的臨場經驗、專業知識、精湛的化妝、髮型及美甲技術,先後為不同機構及活動擔任化妝、造型、髮型總監、設計指導及化妝導師等工作。2014年,憑著國際化的資歷與熱誠的教學態度,成功創立了專業化妝學校 – 澎麗培訓中心(Centro de Formação Penny)並成立PHMakeup化妝團隊,為有意技身化妝行業的學員提供各種適合之課程及工作機會。
劉志強
現場收音、聲音後製及混音
出生於澳門,配樂作曲家及聲音工作者,畢業於密德薩斯大學,主修音效製作。自中學時期擔任樂隊「WhyOceans」鼓手至今,曾參與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不同音樂節演出。回澳後遊走於影像和劇場聲音及配樂作曲之間, 2022年獲金馬獎最佳音效提名。
劇場及影像配樂作品包括《骨妹》、《淡藍琥珀》、《海鷗來過的房間》、《藍色時份》、 《牆邊練習曲》及《嘉路士一世》等。
陳嘉裕
現場收音
行内人稱呼「小B」,澳門大學傳播系畢業,畢業後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收音工作,拍攝過大大小小的澳門影視作品。
黃敬之(阿也)
場務
多功能奶爸一名,畢業於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表演基礎課程(三級),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近年參與的演出包括《其實我們》、《其實我們2》《搖錢樹》、《搖錢樹2》、《自選題》、《車你好冇》、《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氹仔文化深度遊·戲《迷·盒》、內港文化深度遊《賣豬仔》、Fringe祐漢《偷渡客》、《OMG!求戀期》、《過界偵探社EP.1》、《麻麻煩煩麻鬼煩》、夢劇社原創劇作孵化計劃《一個人回家》等等等等;以及多齣電影、廣告及影片。幕後工作活躍於演唱會、劇場、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學節,澳門藝穗節及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等。
李俊燃
拍攝現場技術人員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日間部。
求學時在燈光技術領域耕耘回澳門後持續參與本地藝團的演出燈光設計、燈光技術統籌、劇場管理的工作。
近年創作:
- 2022壹壹零製作《劇場速寫I&II》燈光技術指導
- 2022空總台灣音響實驗室《聲徜實驗》燈光設計
- 時間藝術工作室 聲徜藝術節《音樂正發生:未知的聲音旅程》燈光設計
- 兄弟班藝術會《過界偵探社EP.1》燈光設計
- 澳門劇社《共鞋連理》燈光設計
- 足各藝術社《陰性書寫》燈光設計
- 澳門國際街舞會《當代霹靂》
張偉杰
拍攝現場技術人員
澳門人,2016年獲澳門文化局資助並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燈光設計。
近期燈光設計作品有《送行者的煩惱》,澳門藝術節2023《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2.0》,《錐心之痛》,2022年澳門藝術節《嫲嫲的寶箱》,舞蹈劇場《約人在聽audītŭs》,多媒體互動裝置《間》及《洗濯万華機》。
胡芷瑩 Anthea
場務
現為北京電影學院製片系大四學生。影視方面參與美術組工作居多,劇場方面有擔任服裝助理、助理舞台監督的經驗,曾參與的演出有曉角LongRun劇場《明年此時》、炫目劇團《有咩留返拜山先講?》、曉角年度公演《東西》、大老鼠兒童劇團《Ween嘩鬼叫玩具屋》。以後希望向道具及佈景製作方向進發:>
黃立恆@米製作
場務
於澳門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劇場後台工作,主要擔任助理舞台監督。曾參與的制作包括:第三十五屆澳門音樂節羅西尼兩幕歌劇《塞維利亞理髮師》;澳門文化局《仙樂飄飄處處聞》;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澳門劇場文件展2023:鄭冬的劇場攝影》;第十二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藍色時分》、《蘩漪4.48》;曉角話劇研進社《明年此時》、《枕頭人》;夢劇社《西哈諾》;足跡《嘉路士一世》(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卓劇場《喺度簽個名》;澳門文化中心《在咖啡冷掉之前》等。
張麗瑩 Talia
駐點工作人員
無定向劇場工作者。
近期曾參與之劇場前台工作:
曉角話劇研進社 – 《完美.記憶拍賣會》、足跡「第十二屆小劇場演書節」 – 《藍色時分》、足跡 x 澳門文學節2021 – 《題目待定》等。
近期作為演員參與之演出:
友人創作(藝術)劇團《怪獸們》、第三十三屆澳門藝術節 – 破藝術工作室《我想行開吓⋯⋯》、大老鼠兒童戲劇團【推廣及發展嬰幼兒劇場計劃】《媽咪,為甚麼房子在飛?》(澳門版) &《親親•抱抱•百家寶》、足跡「第十一屆小劇場演書節」《詞話人間》等。
林月嫦
駐點工作人員
Cherry Lam,自由工作者,專欄創作者。出任製作人、監製,從事文字工作、市場推廣及宣傳工作等。
周汶蔚(Venix)
駐點技術人員
後台工作者,曾參與之製作有《烏龍冤家上錯床》、《消失的身影》、《我想行開吓……》、《鐵骨柔情》、《青春的覺醒》、《藝術外賣》《2×1.5》、《著草地圖》、《驢得水》、《在家·工作》、《從記憶看見你》、《島神的快樂聖誕》等 。
關若斐
駐點技術人員
畢業於澳門大學英語專業。石頭公社成員,曾隨團赴香港、中國、泰國、台灣、韓國、德國及愛丁堡交流及演出。2007年開始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現為石頭公社及石頭藝術教室的主要課程導師之一。現為自由身藝術工作者,積極參與多種表演藝術及教育工作,曾與本澳多個表演藝術團體合作,近年亦有參與拍攝電視節目及配音工作。
近年的重要演出包括:《凝視流動》、《影落此城》、《完美的一天》、《遷移者之歌》、《石頭外傳》、《勞動的人》、《£¥€$ 金錢世界》、《末日備忘》、《消失的身影》及《石頭外傳 – 獻給Frank的相對靜止版》。
導演作品包括:《影落此城》 、《這裡曾經有一棵木棉樹》、《小孩俠》、《冬仔Go高歷險記》、《Tin Can》及《2021太空再漫遊》 。
鄭志偉
平面設計
在 SomethingMoon 做平面設計,開井井書店,會寫字,偶然策劃、出版及做音樂。
鄭冬
宣傳照攝影
全職自由工作者。喜遊走攝影。劇場以監製為主。2023年出版《一瞥矇矓—鄭冬的劇場攝影》並舉辦展覽「The Memont:鄭冬的劇場攝影」。
羅嘉華
「演書吧」製作
資深傳媒工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文學碩士、文化管理文學碩士。曾於電視台擔任記者,負責採訪、撰稿、剪片及資料搜集等。現為自由撰稿人,以特約形式為多個不同媒體供稿,主題包括澳門藝文發展、綠色生活、澳門歷史、地道特色等。
莫群騫
監製
自由工作者。主要擔任行政、協調、統籌及監製等工作。
曾與不同藝團合作,最近參與的演出作品包括:足跡《境・遇、《藍色時分》、《蘩漪4.48》、《詞話人間》、《題目待定》網上版。
資助: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