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路士一世 CARLOS 1 ──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 The 32nd Macao Arts Festival
沒有演員的劇場,流動的光影、聲音與空間才是表演。
In a theatre without actors, the moving light and shade, sound and space combine to create the performance
《嘉路士一世》Carlos I
第三十二屆澳門藝術節 The 32nd Macao Arts Festival
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Organizer: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輪胎輾過,濺起十九世紀的浪花;運沙船載著二十一世紀的海岸想像。踏前、張望、聆聽,在冠上國王名號的舊船塢漫遊,船塢的歷史軌跡連結想像與慾望。
足跡多年來透過田野調查,結合地方志、口述歷史和其他素材,創作了一系列結合澳門城市空間與文物建築的劇場作品,探索城市發展及地區歷史等命題。《嘉路士一世》以舊日的嘉路士一世船塢為創作起點,發展出一套澳門罕見的技術劇場創作──在這場演出中,沒有演員,只有燈光、聲響和空間裝置等引領觀眾展開想像。
誠邀你一起在舊船塢散步過去、追尋未來。恭喜!你已經通過這場聯覺測試。
The tyres throw up waves from the 19th century, and sand barges carry the imagination of a coast from the 21st century. Step forward, look, listen, and wander around the old dock which is named after a king, and whose historical mark connects imagination and desire.
Over the years, based on field researches, local chronicles, oral history and other elements, Step Out has created theatre productions which integrate urban space and heritage buildings to explo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history.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old D. Carlos I Dock, Carlos I develops a technical theatre production rarely seen in Macao in which there are no actors, but only lighting, sound and space installations to spark the imagination of the audience.
Come and walk with us in the old dock to think about the past and look ahead to the future. 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passed the synaesthesia test.
一個無語言演出.A nonverbal performance
3-9/5 │ 星期二至一 │ 20:15, 21:30
8-9/5 │ 星期日、一 │ 19:00(加場)
10-11/5 │ 星期二、三 │ 19:00, 20:15, 21:30
集合地點:媽閣巴士總站
結束地點: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2號
3-9/5 │ Tuesday to Monday │ 20:15, 21:30
8-9/5 │ Sunday, Monday │ 19:00 (Additional Performance)
10, 11/5 │ Tuesday, Wednesday │ 19:00, 20:15, 21:30
Meeting Point: Barra Bus Terminus
Ending Point: Macao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 Navy Yard No. 2
※《嘉路士一世》2020年6月於演書節plus中首演
※ Carlos I premiere at the Book Plays Festival in June 2020
團隊 Our Team
導演、燈光設計:杜國康
聲響設計、作品概念:劉志強
空間設計:文舒琪
平面設計︰鄭志偉@SomethingMoon
戲劇顧問:莫兆忠
歷史顧問:林翊捷
監製︰盧頌寧
製作經理︰劉芷蕙 @ 米製作
執行舞台監督: 賴靜雯 @ 米製作
助理燈光技術: 張偉杰
助理舞台監督:黃立恆@米製作,張嘉豪@SE Production,潘子豪@SE Production
前台主任: 莫群騫
前台:高凱琳
攝影︰日以作夜影像工作室(首演)、鄭冬
Director and Lighting Designer: Tou Kuok Hong
Sound Design and Concept: Ellison Lau
Space Design: Man Su Kei
Graphic Designer: Cheang Chi Wai @SomethingMoon
Dramaturgy: Mok Sio Chong
Historical Consultant: Lam Iek Chit
Producer: Lou Chong Neng
Production Manager: Mirabella Lao@MIISProduction
Deputy Stage Manager: Jackie Lai@MIISProduction
Assistant Stage Manager: Wong Lap Hang@MIISProduction , Tony Cheong@SE Production, Pun Chi Hou@SE Production
Front Desk Manager: Mok Kuan Hin
Front Desk:Helen Ko
Photographer: Day for Night Image Studio (Première)、Winter Chiang
主創人的話
海、事說什麼?
杜國康︰泛白的拍立得、褪色的風景、缺席的人。
劉志強︰嘗試建構被切割的空間。
文舒琪︰雖然城市有地理上的邊界和輪廓,但對每一個人來說,生活無時無刻都在重新繪畫一條看不見的邊界。你說是岸,我說是海上的一塊石頭,岸在更裡面。
光、聲、空間在劇場中的角色
杜國康︰光讓人看見,看見的都是自己。
劉志強︰聲音的角色是重塑碎片的工具。
文舒琪︰空間的角色是建立關係,而劇場本身就是空間,當我們嘗試探索和雕琢被名為「劇場」的這種空間時,我們是在重新建立其中的關係。
這不是一場考古導賞,更像是一場實驗—訪《嘉路士一世》
文/黃詠思
為何演出一定要有演員?這是足跡理事長盧頌寧的疑惑,那是多年前國外一個沒演員的演出,啟發她的疑問,這個疑問也為日後的創作計劃埋下種子。盧頌寧是舞者,也是演員,一直深耕於兒童劇的她,很多時會先作學校巡演,後演劇場版,「當我進入一個劇場成為演員時,我知道自己要退下去,因為那個空間、燈光、聲音或音樂,同時也需要表演。」她認為不只是她站在舞台上表演才叫「表演」,「演員有時候不需要被注視,因為在說話的不是我,而是那個空間、燈光和聲音。」近年足跡不斷將關於表演的思考放進作品中,嘗試藉以解惑,拓展更多不只演員被注視的作品,而將這思考發揮至極致的要數2020年的《嘉路士一世》。
「他做的作品很奇怪。」盧頌寧憶起與燈光設計師杜國康合作,最初是於第一屆足跡「演書節」,對他們來說,杜比較像是一個導演,經歷2016及2019年以燈光及裝置為主的《速.城》系列合作後,更加深「不起用演員」的想法。剛好前年演書節踏入第十年,足跡已不想再做所謂「大路」作品,自然地找來奇怪的杜國康和聲音設計劉志強。二人在足跡的首次合作始於《圈圈》(2016),盧頌寧認為他們共同之處是,在各自的領域中有一定的經驗累積,還有對作品的執著,希望他們在藝術上產生一點點碰撞,而這個碰撞生出了《嘉路士一世》。「我們的習慣是,有作品可以重演就讓它重演。重演是一個發酵,有提升的作用。」她指重演得愈多,會讓創作者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創作沒有規則,美學沒有標準
「嘉路士一世」原是政府船塢,船塢廠長辦公室現翻修成海事工房2號。2020年剛接下案子時,兩位創作人曾很浪漫地幻想,這裡會否留下一些古老的物件或造船痕跡?甚至想像以前會有船長的腳步聲。劉志強形容現時的建築是「澳門式保育」,僅保留外在的葡式設計風格,內裡卻是空空如也,只剩下禮堂式的劇場設計,幾乎沒半點歷史痕跡可以追溯。為填補幻想,他們挖掘大量資料,把看似相關又不相關的東西看了又看,如一些地圖、填海諮詢圖等,各種關於填海的想像開始蹦出來。
二人自覺不擅寫字,沒有劇本跟著走,零散的資料湊合在一起,似乎更符合燈光和聲音的特質——在作品中,觀眾看到的,是藝術家的思緒,而不只是一味接收歷史資料。這不是一場考古導賞,更像是一場實驗。杜國康回想起創作原點,從沒預設任何一個形式,也沒打算把作品標籤為「環境劇場」或「沉浸式劇場」,觀眾很容易以這些標籤和框框去判斷作品好壞,而非聚焦作品本身。杜國康認為:「我們並非做創新的事,只是做最專長的事,希望被看見。所以我們不是打破規則,反而是告訴你,作品可以沒有規則。」劉志強補充道:「嘗試再建構那些規則到底是甚麼,技術層面有它的標準,但美學層面上是否要合乎(標準)?」
用抽象的語言說具體的故事
演出流程是透過不斷「撞」而試驗出來,當杜國康的身份是設計師的時候,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如演員在劇場中講話時,不應該搶他,要退讓;但當身份是創作人的時候,更多是思考如何講故事。「如果有人邀請你做設計,某種程度你要服務那個戲。作為一個設計師的好處是,用燈光作為語言去配合它,但當自己一個去做一個作品時,再不是一個簡單的設計⋯⋯這個空間會只剩下你,透過這個媒介說話。」
劉志強認為燈光和聲音本身難以理解,視乎那不斷重複的12個半音如何排列和組合,令人產生共鳴。他反問自己,如劇場中有一句台詞,純粹用燈光會如何講那句台詞?用音樂如何講?當沒有演員的時候,正正是他思考怎樣純粹地用抽象的元素去表達實在的事。曾任多部電影配樂的他指一般電影有許多環境聲效,劇場則沒有,「為甚麼劇場不能有環境聲?劇場大部份聲效像是一個提示或信號,而不是作為氛圍而存在。」首演時他特地把容易理解的聲效放進去,令觀眾更易作聯想,這次他反而抽掉,嘗試看看觀眾能否明白。
不斷推翻固有的樣式
在創作中,杜國康清楚自己的限制——不懂處理演員。「我不懂與人溝通,演員在我的作品裡沒有角色,只是一個雕塑。」但即使專心於燈光之中,最擅長的技能也可能拖垮作品,他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墮入刻板樣式之中:「讀這科很容易把過往的樣版套進去使用,就算入台前天給我看作品,也能給出最拿手幾招,但現在不能只聽音樂就創作,需要清空腦袋才可以。」2020年準備作品時,他們以近似駐場的方式,各自測試燈光和聲音,然後交換想法和意見。這是個痛苦的過程,駐場一周後仍然無任何成品,他們今次儘量爭取更長的時間沉澱。劉志強道:「即使提出五、六次方向會如何做,我每次都有新的(創作)出來,然後推翻舊有的想法。」他們在大方向裡不斷嘗試和失敗,過程中尋找可以改進的地方,直至演出前才得出真正的最後版本。
幸運的是,二人信任對方和抱持相同方向,源於很相信對方的專業,在其範疇做得比自己好。他們形容這個空間是個歷史載體,嘗試以抽象的方式呈現當中的靈魂,關於海洋、海岸線,撩動他們的感官,在他們營造的氛圍中遊走。2020年的演出比較線性,這次刪掉一些明顯的元素,希望變得更為抽象一點。劉志強坦言,將意念轉換成可見可聽,是最困難的地方。杜國康謂:「要不就是有一個寫故事的人,我們再拆解那個故事。」劉回應道:「那就不同了,變成我們又在一個框架裡面。」磨合過後,還是先由他們做出一個框架,再找人幫忙完善,於是2022年的版本,邀來建築設計師文舒琪擔任空間設計。
創造非典型的觀眾行為
空間設計師的參與,把他們無法顧及的空間細節和肌理也一一處理,改變一些動線、遮蓋一些不必顯露的空間、加入許多有形無形的符號等,同時思考觀眾的觀看方式。例如首演時圍圈而坐,這次改變了坐位擺法。文舒琪認為聲和燈光本身已經有強烈的空間感,因此更著眼於建立觀眾與這兩種元素之間的關係,「觀眾要如何身處那個空間裡面,哪些位要走得快一點?或者,觀眾身處在空間裡,要影響他們去成為一個個體還是一個集體?到底要以集體的方式去感受,抑或以個體方式感受?」文舒琪想起學建築時的過程,「不是要做到一個怎樣的結果,有時是,要建立的東西未必係有形,只不過最後我需要看得到,例如用一道牆一扇窗去成就看不見的東西。」
杜國康指,「當初奠定空間最重要的一點,是觀眾在怎樣的狀態。」文舒琪記得當初進入海事工房2號觀看《嘉路士一世》時,不覺得看完能夠說出內容,只是僅僅捉住了海岸這個關鍵詞去感受它。「大家觀看都好有目的性或說出一個所以來,這是個『食腦』的年代,反而感受性很低。」而感受卻是難以言傳的。大家都追求易懂,卻忽略了感覺。盧頌寧補充:「城市人少了一塊用感情處理的觸覺。我期待的是,進入這個演出時能打開觸覺。」她認為我們用習慣的語言和文字去理解所有事,別忘了感受是與生俱來的。
因此,作品除了談海岸,更重要的是邀請觀眾打開感官去感受海岸。雖然音樂似乎是共通語言,但劉志強認為他做的反而不是一種通用語言,「我講廣東話你講法文,我會否會感受到你的情緒?我覺得是行的,那個感覺是大於明顯知道故事想說甚麼,那是相對重要。可能一個燈光師看演出時理解到的比一個普通觀眾多,但你不會要求每一個人都是專業才來看。」杜國康形容觀眾觀看演出像開盲盒,這種類型的演出澳門少有,在外國較常見,「如布拉格劇場設計展除了每年搞一個展之外,還會搞技術劇場(technical theatre)和技術劇場節,不論有演員參與與否也廣邀演出,較著重於美學。」他覺得現在這樣對本地觀眾來說已經很衝擊,現在像是進入美術館看一幅畫但沒有作品說明,觀眾不一定要看懂些甚麼,也不見得需要說得出演出在描述甚麼。「我不想講一條海岸線就拿一條繩出來。」
採訪日期︰2022.4.16 採訪地點︰SoundMist雲霧聲景
演職員簡介
杜國康 Tou Kuok Hong
導演、燈光設計 Director and Lighting Designer
自由劇場工作者,主要以燈光設計為主。
2015年以焦點舞團《雙分子》獲選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學生館作品,燈光設計作品涵括戲劇、舞蹈、音樂劇、歌劇等。
近年重要作品有:足跡《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大世界娛樂場II》,《長衫詞》、卓劇場《叢前黑夜》,《虛域》、夢劇社《匠木浮城 》、《Roberto Zucco》,第三十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香山夢梅》、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甲戌風災》,《方方》、曉角劇社 《法吻》,《ART》等。
Tou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Theatrical Design & Technology, Taipei University of the Arts, majoring in Lighting Design. He is a freelance theatre practitioner, and engages mainly in lighting design for theatre, dance, musical and opera productions. In 2015, his work Double Half with the Focus Dance Company (Taiwan) was selected for the Taiwan Student Section of the Prague Quadrennial.
劉志強 Ellison Lau
聲響設計、作品概念 Sound Design and Concept
配樂作曲家及聲音工作者,畢業於密德薩斯 大學,主修音效製作。自中學時期擔任樂隊 「WhyOceans」鼓手至今,曾參與內地、香港、澳門 及台灣不同音樂節演出。近年遊走於影像聲音及配 樂 作 曲 之 間,其 作 品 曾 參 與 上 海 國 際 電 影 節、台 北 金馬影展及釜山國際電影節等不同電影節。劇場及 影像配樂作品包括《骨妹》、《淡藍琥珀》、《燈塔》、 《大堂巷七號睇樓團》、《牆邊練習曲》及《嘉路士一世》等。
A graduate from Middlesex University with a major in Audio Production, Lau is a composer and sound designer. He has been the drummer of WhyOceans since his school years, performing in various music festivals in the Mainl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His works have been screened at festivals such as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and the 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e has created scores for films and theatre works such as Sisterhood, Blue Amber, The Lighthouse, Property Guide at Lou Kau Mansion, Inner Études and Carlos I.
文舒琪 Man Su Kei
空間設計 Space Design
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建築學系,青少年時期透過劇場認識城市與空間。現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工作,亦持續參與香港、倫敦及法國等地之調香課程,探索空間、氣味和人之間的關係。劇場創作及演出包括2011澳門藝術節《漂流者之屋》、《境・遇》(台灣巡演)、《咖哩骨遊記》、足跡小劇場演書節第三屆「詩意流動」。
From Macau. Dedicating most of her time to photosynthesis, promenade and sleep. Some other times to perfumery, architectural and interior design, or works here and there.
鄭志偉@SomethingMoon
平面設計
平面設計師,在 SomethingMoon 做設計,開書店,有時做策劃及出版,寫字時叫自己做思崎井。
林翊捷
歷史顧問
城市規劃師,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理事長、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澳門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2014-2020)。近年主要從事城市規劃研究、社區公眾參與項目、文化遺產推廣以及文化地圖出版。
莫兆忠
戲劇顧問
澳門出生,劇場編導、評論人及活動策劃,《劇場.閱讀》季刊及劇場評論網站《評地》主編。
盧頌寧
監製
澳門資深編舞、劇場動作指導、偶劇創作、劇場製作 及獨立手作人。足跡 Step Out創辦人及理事長。
劉芷蕙 @米製作
製作經理
全職表演藝術工作者。 過去主要為執行舞台監督、空間設計、道具設計及監製。曾參與演出有卓劇場《遠方之歌》、澳門文化中心《在咖啡冷掉之前》、足跡《詞話人間》、卓劇場《平行異數》、足跡 演書節Plus 、澳門文化中心《浮生記》等。
賴靜雯@米製作
執行舞台監督
畢業於澳門旅遊學院旅遊會展及節目管理學學士學位課程,畢業後於米製作任職舞台管理、節目管理、活動協調等工作。
張偉杰
助理燈光技術
澳門人,2016 年獲澳門文化局資助並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燈光設計。分別獲得香港演藝學院學生會獎學金和 Pacific Lighting 勵進獎。曾參與 《世界劇場設計展 2017》 和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 《文化按摩師- Space in Hong Kong》 ,並代表香港演藝學院前往歐洲參加布拉格四年展 2019。近期參與作品有多媒體互動裝置《洗濯万華機》,舞蹈作品《約人在聽audītŭs》,音樂劇《北緯 22 度咖啡店》等等。
張嘉豪@SE Production
助理舞台監督
劇場及影像工作者。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 新聞暨傳播學院廣告學系。
近期參與製作包括:
曉角話劇研進社《東西》
澳門城市藝穗節《鐵打》
友人創作(藝術)劇團《躍》、《魚之祭》、《怪獸們》
潘子豪@SE Production
助理舞台監督
現為寓演製作有限公司員工。近期參與幕後之製作包括:澳門城市藝穗節《又看.祐漢》;戲劇農莊《心洞》;小城實驗劇團《九聲》(深圳) 等。
除參與幕後工作外,近年亦開始接觸幕前演出,曾參演:內港文化深度遊.戲《天涯海女》;曉角劇社《亮相》、《求證》;友人創作(藝術)劇團《魚之祭》等。
莫群騫
前台主任
自由工作者,主要擔任行政、協調、統籌及監製等工作。
足跡Step Out
2001 年於澳門成立,不想定義為“劇團”或“舞團”,一直致力於劇場創作、藝術教育及海外交流。近年作品包括《詞話人間》、《題目待定》、《嘉路士一世》、《安娜與蘇珊》、《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大世界娛樂場》I&II、《一分鐘朋友》、《等冬冬》、《當我吃杯麪的時候》、《找記憶》、《圈圈》 、《石頭雨》等。每年舉辦“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及“童聚偶遇”兒童劇季。
Founded in Macao in 2001, Step Out does not define itself as a theatre group or dance group. It produces theatre works, organises arts education and overseas exchange programmes. Recent productions include A Day In The Life, To Be Comfirmed, Carlos I, Anna And Susan, A Gambling World (I & II), Curry Bone’s Travel, In Search of Memory, Circles and Rain of Stone. Step Out has been running a children’s theatre season “Kids Encounter” and “Book Plays” Little Theatre Festival every year.
鳴謝
- 曉角話劇研進社
- 米製作一人有限公司
- 駿豪燈光音響製作工程有限公司
- 維納斯音響燈光工程有限公司